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以68万辆销量蝉联全球新能源销冠,可财报却藏着一颗“定时炸弹”——存货从去年底的521亿飙升至904亿,三个月暴增383亿,相当于每天多囤4.2亿的车和零件。

比亚迪解释这是“市场订单增加备货”,但数据显示,同期产量比销量多了5.64万辆,滞销车辆就占了62亿。这场“备货狂欢”背后,究竟是战略布局,还是暗藏危机?

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有驾

一、备货狂欢:比亚迪的“囤货逻辑”

比亚迪的存货暴增,本质是一场“产能扩张与市场博弈”的豪赌。2025年,比亚迪全球产能目标直指800万辆,仅国内就有西安、合肥等六大生产基地全速运转。为了确保供应链稳定,比亚迪采用“提前锁货”策略:2025年初,其向宁德时代预付50亿元锁定电池供应,同时与赣锋锂业签订长协价采购锂矿,这种“全链条囤货”让原材料库存同比激增45%。

但问题在于,备货速度远超市场消化能力。2025年1-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7%,但产量增速高达53%,产销差持续扩大。更尴尬的是,部分车型出现“有价无市”现象:高端品牌乐道首款车型定价45万元,上市三个月仅交付1200辆,而生产线却已囤积3000辆成品车。

这种“饥饿营销”与“产能过剩”的矛盾,让存货周转率从去年的1.05次降至1.01次,低于行业平均的1.2次。

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有驾

二、库存雷区:资金链与供应链的双重压力

存货高企正成为比亚迪的“现金流黑洞”。2025年一季度,其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减少16.1%,而存货占用资金达904亿,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9.8倍。

更危险的是,存货中有321亿属于“战略备货”,包括尚未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一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这些存货可能面临减值风险——按照会计准则,若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比亚迪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直接侵蚀利润。

供应链也在承压。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比亚迪要求供应商自2025年起降价10%,并将应付账款账期从90天延长至120天。这种“压货+压价”策略虽能短期降低成本,却导致部分中小供应商陷入困境:某电池模组厂商因比亚迪拖欠货款,被迫暂停扩产计划,甚至考虑起诉追讨。

更讽刺的是,比亚迪自身也面临“被压货”风险——其合同负债(经销商预付款)在2024年三季度激增207亿,被质疑通过压货虚增订单。

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有驾

三、破局之道:促销、出海与技术突围

面对库存困局,比亚迪正在多线突围。首先是“以价换量”:2025年4月,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降价3%-8%,汉EV等主力车型降幅达2.8万元,直接带动4月销量环比增长18%。其次是加速出海:巴西工厂计划2026年底全面投产,初期产能15万辆,主攻南美市场;同时,比亚迪在欧洲推出“电池租赁”模式,将购车成本降低30%,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技术创新则是长期破局关键。比亚迪正加大对固态电池和智能驾驶的投入,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达142亿元,同比增长27%。

其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中试阶段,能量密度达360Wh/kg,计划2026年量产;智能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开发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将在2025年底前搭载于王朝系列车型。

这些技术突破若能快速商业化,不仅能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消化现有库存——例如,搭载新电池的车型上市后,旧款库存可通过技术升级重新包装销售。

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有驾

四、行业启示:新能源车的“库存周期”

比亚迪的库存困局,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但市场竞争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特斯拉、蔚来等对手加速降价,而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也在电动化领域发力,导致市场需求波动加剧。更严峻的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购车意愿减弱——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连续三个月超过荣枯线。

在这场博弈中,比亚迪的应对策略具有标杆意义。其通过“降价清库存+技术提溢价”的组合拳,试图在短期阵痛与长期发展间找到平衡。但风险依然存在:若降价未能有效刺激需求,存货跌价损失可能进一步侵蚀利润;若技术投入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高额研发费用将成为沉重负担。

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比亚迪现在就像在走钢丝,一边是销量王的光环,一边是库存雷的隐患。”

比亚迪存货暴增383亿!销量王的库存雷,该咋排?-有驾

比亚迪的存货暴增,既是其扩张野心的注脚,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缩影。在这场“产能竞赛”中,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率、库存与现金流,将是所有车企的必修课。对消费者而言,降价带来的实惠固然可喜,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车企们忙着清理库存时,是否会牺牲产品质量?当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时,售后服务能否跟上?毕竟,汽车行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看谁囤的货多,而是看谁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心。

正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所言:“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或许,只有回归用户需求,才能真正破解库存困局,让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竞争中走得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