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20年车才懂:雨天往玻璃上吹冷气,和主动放弃方向盘没区别

讲真,现在的车企发布会,吹起牛逼来三体人看了都得过来递烟,什么智能座舱,什么算力天花板,结果一场大雨下来,前挡风玻璃直接给你整一个赛博朋克毛玻璃特效,一秒把你从驾驶员干回原始人。这根本不是产品问题,这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公开处刑。

就在上周,我开着我那所谓的“智能移动空间”上高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不是漏水,是我的心在滴血。然后,典中典的剧情来了,前方的结界突然就白了,白得像我老板画的饼,啥都看不见了。那一瞬间,我感觉车子不是我的,是薛定谔的,我在哪,路在哪,全靠信仰。

副驾我那同事,一个驾龄比我头发还稀疏的朋友,开始了他的表演,嗓门大得像是要在车里开演唱会:“快!开冷风!A/C开到最大!相信科学!” 讲真,他那个状态,李斌老师看了都要关心一下他的精神健康。他坚信只要魔法放得快,物理学就追不上他。我当时也是脑子一抽,就信了他的邪,把冷空调直接干到MAX。

结果呢?科学没信我,雾气倒是把我当亲人了。如果说之前的雾是文艺片,那现在直接就是恐怖片。那雾不但没散,反而更厚了,还开始凝结成小水珠,跟盘丝洞似的,我感觉我不是在开车,是在开潜水艇,方向盘冻得我像在摸冰块,差点就直接一个“极限一换一”带走旁边的理想L9。就这么个破事儿,几十万的车都解决不好,简直离谱!

后来我才悟了,雨天开冷风除雾这事儿,简直是车圈三大“行为艺术”之一,另外俩是加价买埃尔法和相信自动驾驶能识别老头乐。这背后的逻辑,跟技术没半毛钱关系,纯纯的初中物理对你的降维打击。

你把车想象成一个修仙的丹炉,你和你车里的朋友们就是丹炉里的柴火,不断呼出真气,也就是带着水蒸气的热气。外面的大雨就是天劫,冰冷刺骨。玻璃,就是丹炉的炉壁,是现实和虚幻的边界。你这时候开冷风,等于给炉壁外面又加了一层寒冰阵法,里面的热气一碰到冰冷的炉壁,“啪”的一下,当场就凝结成“仙露”了,也就是雾。你越开冷风,这仙露就越多,最后直接在玻璃上给你炼出丹来了。你不是在除雾,你是在炼丹,就问你怕不怕?

夏天开冷风之所以能除雾,那是因为外面比你车里还热,开冷风是让玻璃内外温度达成一种“凑合过吧”的和平状态。但在又湿又冷的雨天,你这操作属于是火上浇油,不,是往冰上哈气,哈得越快,冰结得越厚。

那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只能停车,然后开始打坐,等雨停了再走?

我请教了一个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就是那种能在晚高峰的北京三环上玩出漂移感觉的大神。他听完我的问题,就笑了,笑得像个看透红尘的扫地僧。他说的方法,简直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在除雾领域的完美应用:我不过了,你也别想起雾。

第一步,刚起雾的时候,别慌,先发疯。把车窗降下来一条缝,对,就是那种刚好能让外面的冷风像刀子一样刮进来,但雨又不会泼在你脸上的尺度。这叫“开天窗”,给丹炉开个口子,让里面的废气滚蛋。

然后,把空调模式调到“前挡风除雾”,温度直接拉到25度以上,风量开到最大,对着玻璃猛吹。这一招叫“真火炼体”。你不是冷吗?我直接用热风把你烘干。你不是想凝结吗?我直接把你的凝结点给扬了。不要心疼那点油或者电,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关键时刻,能耗算个屁。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基本上三十秒,雾气就开始土崩瓦解,一分钟内,世界重归清晰。而且手也不会冻成冰棍,非常的人性化。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炼丹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挺形象的。

等雾散了,别急着关,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天真。战斗还没结束。这时候要把模式切换到“前挡风+吹脚”,温度保持在22度左右。这叫“文火慢炖”,持续给玻璃加热,维持一个“免战区”,让雾气不敢再来骚扰。这才是老司机的智慧,是无数个雨天黑夜里用生命换来的经验。不像我们这种中年人,只能靠百度和挨冻来积累知识。

开了20年车才懂:雨天往玻璃上吹冷气,和主动放弃方向盘没区别-有驾

至于后视镜和后窗,更简单了,直接按那个方框带三个向上波浪线的按钮,那是它们的专属“雷电法王”,一键电疗,药到病除。别再跟个傻子似的拿手去擦,擦完一道一道的,比雾还影响视线。

当然,老司机还给了我一个“武林秘籍”,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找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块肥皂,兑点水,弄出肥皂水,然后均匀地涂在前挡风玻璃内侧。等它自然风干后,会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金钟罩铁布衫”。这层膜的原理,就是不让水珠抱团,让它们没法形成雾。我试了一次,效果拔群,感觉像是给玻璃开了个“免雾模式”,就算偶尔起点雾,雨刮器轻轻一刮就干净了,比外面卖的那些几十上百的防雾喷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开了20年车才懂:雨天往玻璃上吹冷气,和主动放弃方向盘没区别-有驾

讲真,作为一个前特斯拉车主,我得说,即便是特斯拉这种把“科技感”当饭吃的品牌,在除雾这种基础物理问题上,也得老老实实遵循规律。它的自动除雾有时候就跟个智障一样,要么不启动,要么启动了对着你猛吹,完全不考虑你的感受。所以说,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除雾的关键,不在车多智能,在你自己脑子得清醒。

说白了,现在很多车,尤其是新势力,把太多精力放在了那些“表演性”的功能上,什么车载冰箱大彩电,什么零百加速两秒几,但一到下雨天除雾这种最基本、最要命的场景,就集体抓瞎。这就像一个修仙者,天天琢磨着怎么御剑飞行比较帅,结果连最基本的“辟谷”都不会,迟早得饿死。

开了20年车才懂:雨天往玻璃上吹冷气,和主动放弃方向盘没区别-有驾
开了20年车才懂:雨天往玻璃上吹冷气,和主动放弃方向盘没区别-有驾

所以,别再信那些“冷风除雾大法”了,那玩意儿就是个玄学,跟买奔驰就是为了那个标一样,是一种信仰,但信仰在物理规律面前,一文不值。下次雨天,记住老司机的“掀桌子”大法,用魔法打败魔法,用高温干碎湿气。当然了,说一千道一万,谁又有那闲工夫去涂肥皂水呢?最好的除雾方法,就是雨天不开车。直接请病假,说自己“湿气”太重,起不来床。你看老板信不信就完事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