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热卖现象
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正好是小米YU7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周末,所有小米门店的员工都全员待命,准备迎接这波“泼天的流量”和“富贵”。
在上海一家开在大型购物中心里的小米门店,两天的锁单量就突破了1000台。北京那边同样规模的门店,锁单量也达到了600多台。上海某家小米门店的工作人员刘敏(化名)说,他们店里有个销售冠军,一个人就锁了200多台车。按每台车500元的提成算,这位销售冠军光是提成就能拿到10万元。
另一位来自北京海淀区的小米经销商门店的工作人员章柳(化名)表示,他们店里有8台试驾车,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几乎就没停过。他说,附近还有好几家其他新能源品牌的门店。“以前周末来这里看车的人还挺多的,现在感觉大家都冲着YU7来了。”
YU7销售现象分析
这一点,刘敏也有很直接的体会。“特斯拉和我们商场是同一层的,我留意了一下,上周末他们的进店人数比平时少了至少60%。”
两天新增600到1000个订单,这是什么概念?以前那些主流外资品牌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门店,一个月最多也就卖1000到2000台车。而现在YU7直接打破了这些传统认知,卖车变得跟呼吸一样简单。
“大家都知道,小米汽车的销售就只有雷军一个人,其他都是交付员。”网上这种段子多得是。章柳也说,发布会之后来看车的用户,对车子的参数都特别了解,这种情况在以前做国产车的时候还真没遇到过。
“都不用我多介绍,很多客户已经在APP上看好了,想选什么颜色、什么配置、要不要加装,心里都有数了。”章柳坦言,自己刚来不久,有点遗憾没赶上“红利期”。
“5月YU7发布之后,店里来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人还会留下联系方式。像这种,车子一上市,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找熟悉的销售。我就得重新去开发新客户了。”在YU7发布之前,雷军还公开说过,YU7的留资量是SU7同期的三倍。
交付周期长客户流失
他坦言,确实有不少来看车的客户因为交付周期太长,最后都放弃了。经过周末两天的“疯狂”下单之后,现在提车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0周。刘敏透露,在上海这边,黄牛手里的一些YU7准现车转手价已经涨到了5万元,而第一批交车的时候才3万元。不过他强调,店里根本没什么操作空间,只能在网上排队。小米对倒卖订单是零容忍,一旦被发现,罚得非常严重,所以他们也不敢冒险。
线下门店接待压力大
其实,就算现在卖车已经变得跟呼吸一样简单了,但一旦很多人涌到线下门店来体验和咨询,对门店的接待能力还是个大考验。章柳说:“这几天下定的用户特别多,很多订单都是系统自动匹配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坐在店里等着收单。”
他还提到,小米对经销商的管理非常严格。“因为试驾的人太多了,试驾路线和时间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如果超时或者不按路线走,我们可能会被罚款。”另外,目前小米YU7还没有0利息或者免息的金融政策。“如果客户想分期付款,只能通过官方平台办理。如果店里有‘飞单’,也就是卖其他渠道的金融产品,小米会直接取消他们的授权。”
小米YU7订单等待问题
在这波巨大的流量和赚钱机会面前,经销商们也表现得非常配合。“公司很快就要在几公里外的商场开第二家店了,现在装修已经差不多了,马上就能开业。”
而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不少消费者晒出了自己订的小米YU7订单,但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等得太久了。这个“等待时间长”的短板,也让其他品牌看到了机会,纷纷开始“截胡”。
不少国产新能源品牌直接放出消息,针对已经锁单小米YU7的用户,提供额外的补贴和优惠。而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干,还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今年上牌的新能源车可以享受购置税减免,但明年就不一定了,所以大家现在不抢就晚了。
这种“小米吃肉,我来喝汤”的套路,其实早在SU7上市的时候就上演过。当时因为产能跟不上,雷军还亲自建议,如果着急买车的话,可以考虑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这些同级别的车型。看起来这波操作情商满满,但实际上,那些友商真的从中赚到钱了吗?可能没那么简单吧。
小米SU7销量爆发
拿这三款车型的最新销量数据来说,小鹏P7+一个月能卖超过6000台,但小米SU7同期的销量已经达到了2.8万台。现在,YU7要进军更广泛的SUV市场,其他品牌可真是有点难招架了。
在6月份最后一周的终端销量排行榜上,小米SU7单周就卖出了超过9000辆,直接干过了理想、蔚来这些新能源大牌。小米官方也说过,YU7要从8月开始交付。按目前SU7每月大约2.6万辆的交付量来看,等小米新工厂产能上来之后,按初期90%的效率算,两个工厂加起来一年能生产4.68万辆,几乎跟现在新势力销量冠军零跑的月销量4.8万辆差不多了。
就算未来几个月SU7的订单全转成YU7,小米也有很大机会冲进新势力销量前三。而到了20万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也就是小米汽车最舒服的“舒适区”,SU7和YU7联手,很可能形成垄断式的市场地位。
俗话说得好,第一和第二打架,受伤的是第三。就像SU7现在正在撼动Model 3的地位,YU7也在慢慢吃掉Model Y的市场份额,到时候其他竞争对手可能就得退出这个细分市场了。
价格竞争加剧
我们之前报道过,其实早在YU7上市之前,20万到30万这个价位段的新车,很多已经把终端价格压到了20万以内,甚至有些还冲到了30万以上。现在YU7一爆单,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所以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小米SU7上市后“谁吃肉、谁喝汤”的问题了,而是其他厂商连“喝汤”都要抢着喝。
至于产能这块唯一的短板,在刘敏和章柳看来根本不算啥大问题。“现在一期工厂已经是24小时两班倒了,二期工厂已经开始小批量试产了,三期也在建设中,后面交付周期肯定会越来越短。”刘敏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