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钠电动车,售价跌破2700元,这数字乍一看像是给消费者送了个大红包。
可销量呢?
惨淡得让人怀疑人生。
你说这事儿咋回事?
难道“耐低温”“长寿命”这些光环都成摆设了?
先别急着喷,咱们换个角度看看。
想象一下东北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那叫一个冷彻骨髓;铅酸电池、普通锂电池在那种环境下直接罢工,不续航也罢。
钠电池硬气多了——能顶住零下四十度,还跑八九十公里,听起来就像给北方骑友发了一张通行证。
但现实是,这玩意儿卖得跟冰棍似的凉。
价格倒是不算贵,你去看甜橙钠电版2639块钱拿下,可速度只有25km/h,而且48V国标限制单人骑行。
这速度放现在,就像老爸开着80年代的小车堵高速,被后面宝马奔驰按喇叭催促一样尴尬。
而同价位市场上,有不少60V甚至72V的猛货,一脚油门冲刺就是35km/h还能载人拉货,上坡路段简直如履平地。
我认识几个东北哥们,他们见到这车第一反应不是买,而是笑:这么慢还不便宜,我要的是能飞驰的铁马,不是龟速小板凳!
这个心态很真实,也挺好理解。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交通工具最大的期待往往不是“抗冻”和“长寿”,而是一秒钟搞定出行问题。
再怎么牛逼的新技术,如果不给力没实感,那用户真不会掏腰包。
话又说回来,这背后还有点信任危机味儿。
当年石墨烯、电池升级版各种概念炒作铺天盖地,可结果呢?
很多都是营销噱头和虚假宣传。
一些朋友为了追新技术掉坑里,最后连旧款都嫌弃不上眼。
所以如今消费者碰到任何新鲜玩意,都带着厚厚防备:“这是宝还是坑?”
大家的钱袋子紧巴巴,经不起折腾。
更有趣的是南北差异明显。
我一个南方朋友问我:“这东西干嘛用啊?我们一年穿秋裤不过两次。”
确实如此,对于生活在江南湿润地区的人来说,“耐低温”这种属性听起来就像买泳衣准备撒哈拉沙漠旅游,多余且浪费预算。
他们更关心日常代步效率和灵活性,所以宁愿花多点钱买辆快点、动力强点、功能全一点的车型。
其实,这辆雅迪极钠系列最合适的人群,说白了就是那些真正被严寒虐待过的人。
如果你家住在黑龙江某村庄,每天早晨起床手指冻麻痹还得赶公交,那么一台稳定靠谱、不怕冷、省心省力的小钢炮绝对有它的位置。
不过,要是在城市里混迹五环内,只靠它慢吞吞溜达,很容易变成别人朋友圈里的笑柄——毕竟谁喜欢当那条路上的蜗牛?
讲真,雅迪这回把钠电技术塞进48V国标框架,好比厨师端来高档法餐,却只配塑料叉子吃饭,让人大呼不爽。
同样价位竞争者各显神通:有人智能仪表盘加持,有人座椅调节,还有物品篮设计贴心到哭泣……相比之下,它家的组合拳打出来却感觉软绵绵,没有爆发力,更别提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了。
市场残酷,但也公平。
今年初另一家号称锂铁磷酸盐黑科技厂商,同样遭遇销量滑铁卢。
有意思的是,他们吸引眼球包装做足,却忽略底层动力与道路环境匹配的重要性,被吐槽“不接地气”。
从中可以看出,再炫目的新能源技术如果脱离实际使用场景,只会成为空中楼阁,美丽但脆弱,一触即碎。
顺便聊聊消费心理学吧,人类总爱立竿见影效果,“马上看到优势”的诱惑远胜于未来潜力。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动辄40-50公里时速的大排量轻摩托,总能抢占目光和钱包,而定位清晰但性能偏保守的新车型则处境艰难。
“续航8年不换电池”?
大伙表示,对不起,我要的是今天下午上下班顺利无忧,不是明年才体验好处的承诺!
所以,下次刷抖音或者逛商城,看见新品吹嘘啥“颠覆”、“革命”,建议先甩几颗冷静弹入脑袋:到底是不是解决你的痛点,是不是值那个价码,是不是真的经受过时间考验。
不然岂不是花冤枉钱做实验室小白鼠?
讲真,我蛮期待雅迪下一步动作。
如果他们敢放开手脚,把钠电推向60伏甚至72伏版本,用更硬核动力碾压竞品,说不定还能翻身农奴把歌唱。
当然,加上透明的数据反馈机制和口碑传递,否则再厉害创新都只能躺在展厅睡大觉,无缘街头巷尾流传佳话。
最后留个悬念给大家,你会为了一部耐寒神器甘愿牺牲速度吗?
还是选择极速狂飙,即使冬天可能要裹更多秋裤补课?
欢迎留言吐槽,我们一起侃侃新能源汽车江湖中的那些糊涂账,还有哪些产品值得期待,又有哪些注定扑街……反正我的钱包已经开始犹豫啦,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