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首日晚高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集体“排队叫号”,不少车主等一到四小时只为充电一小时,现场普遍执行“充到80%就离桩”的规则以提高周转
我能想象那晚风从隧道口灌过来,服务区的顶灯晃着,人群围在喇叭旁边,工作人员一次次喊号
辰女士从广州回湖北,在湖南官庄服务区拿到49号,排了整整3个小时,才轮到插枪,又补了近1小时,四个小时就耗在“等电”上
她说得很直白,高峰根本不够用
这话扎心,但也是真相
根本矛盾不在叫号,而在“车速”增长和“桩速”增长的错位
这几年电车像坐了火箭一样地涨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8.90%
桩也在涨,但赶不上车
公共充电桩总量357.9万台,公共车桩比已经走到8.77∶1
更要命的是分布不均,平日使用率低,到了节假日出行潮,瞬间就顶不住,这就是大家口中的“潮汐”现象
那晚,不只是湖南
进出北京、杭州、武汉、长沙、广深的多条高速服务区,从9月30日晚到10月1日凌晨,排队一到四小时很常见
京哈高速有位车主排到60多号,等了近四小时,他说不敢下高速找桩,怕绕路又怕再遇到长队,算来算去,还是忍在服务区等
不少服务区干脆上了“叫号”维持秩序,还规定最多只充半小时,电量到80%就必须拔枪
有人不理解,可管理者也有苦衷:如果任由一辆车冲到100%,后面几十辆车就更没希望了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预测,国庆期间全国超三分之一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会处于满负荷状态
平台把高峰点得很细
9月30日从13点开始车多,22点到24点冲到头;
10月1日从7点起持续涌入,10点到19点是白天高峰;
返程在10月6日与7日,10点到21点都是高压时段
这与路网的数据也对得上
交通运输部门预计今年8天假期全国高速日均流量超6200万辆,小客车约5650万辆,新能源汽车日均约1250万辆,占比近两成,同比增长大约30%
两个数字合在一起看,你就明白了:需求在涨,供给也在涨,但峰值时刻依旧消化不了
在服务区的实际场景里,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
一个增程式车主也在队里,他说不去加油是因为油枪同样大排长龙,再者电费比油费划算一点
当加油排队和充电排队一起出现时,新能源用户的选择更纠结了
孩子在后排困得直打盹,大人盯着手机里残余里程,心里盘算着附近下个服务区的桩位状态,有人还彼此打听哪口桩更快,有人干脆一起拼车去商店买瓶热水暖手,陌生人之间忽然就有了共同话题——“你还剩多少电”
好消息是,不少地方在努力顶住这波高峰
江苏南京的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
在原有16台基础上增设了12台120千瓦充电桩,临时扩容就是为了扛住假期洪峰
浙江宁波慈城服务区则更激进
他们上了超级充电桩,最大输出功率是普通快充的8倍,还部署了应急储能充电车,像“移动充电宝”一样随叫随到
这种“硬扩容+机动补能”的组合拳,让很多人至少能在电量掉到个位数之前,挤上那一口救命电
这不是第一次,我们刚经历完春节假期也见过类似场景
数据一路冲上来:
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5727万千瓦时,日均71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9%
有些地方把办法用得更狠
东莞厚街服务区的华为智能超充站
最大输出功率600kW,官方说比普通快充效率提升8到10倍;
湖南长沙西服务区借助“智慧大脑”系统,能提前预测拥堵,调度运维人员去最需要的地方
这些尝试,至少让“等四小时”的概率小一点
放眼国际,我们也并不孤单
今年1月,瑞典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因为工会罢工出现严重排队,零下20℃的夜里,超过150位车主在一英里长的队伍里等电,罢工让上百个新站点无法通电运营
不同的原因,相同的焦虑,基础设施一旦跟不上,矛盾就立马冒头
回头看国内基本盘
截至2024年底,中国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约3.5万台,覆盖率达到98%
数字很亮眼,但平均数掩不住“峰值痛”
乘联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将达1330万辆,同比增长20%,国内零售渗透率有望到57%;
中国充电联盟预计2025年公共充电桩将新增约103.8万台,总量达到461.7万台,公共车桩比或升至9.68∶1
你看,车还会继续涨,桩也在涨,可“人均分到的峰值能力”反而可能更紧张,这解释了为什么“叫号”会成为服务区的标配动作
怎么破?
不仅是多装几台桩这么简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韦福雷说,短期就上灵活手段,像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先把“最后一公里”的补能打通,长远还是要加快服务区充电桩建设
他说得更直接:
商业模式要更吸引资本,运营商可以把充电和商业服务做成一套,形成互补的收入,政府则从税收、财政上给些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提前布局
基础设施是重资产,得让钱愿意来,桩才会快
从行业视角看,堵点并非只有“数量”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提醒,当前行业还存在布局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服务不均衡、运营不规范等问题
这句话很“工程”,但翻译成出行语言就是:桩放在哪里、放多大、谁来管、怎么用,都还要优化
如果你此刻正准备上路,我有几个小心思想跟你分享
假期就别执念100%,在高速上充到80%走人,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赢”
尽量避开高峰时段,能在出城前把电抬一抬,就别把首充放在最拥堵的头两个服务区
很多地图和充电App都有“实时负载”,别嫌多点几下
遇到长队时,和后车前车打个招呼,互报剩余里程,有人真急就让一让,这点人情味儿,往往比多一台桩还解渴
别忘了留有安全冗余,宁可在30%去找桩,也别把自己耗到个位数再赌
当然,用户端的“智慧”不能替代系统端的“能力”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桩,更是对峰值的快速响应能力——更高功率的超充站、更聪明的调度、更灵活的应急储能,以及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车越来越多,假期的出行热情只会更旺,今天的“叫号”只是一个提醒
总结一下:节假日的堵,堵在桩位峰值的那几小时;
行业的解,解在硬件扩容与运营创新的协同发力
我们也许还会经历几次“排队到深夜”的节点,但只要方向对了,速度跟上了,下一个假期,我们就能少等一会儿,多走一段
高峰也许还会来,可别再让它“根本不够用”
信源资料
极目新闻(楚天都市报):《“高峰根本不够用!” 国庆高速路充电桩迎 “排队叫号” 模式:有车主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2025年10月1日
中国能源网:《平时多闲置假期不够用 高速公路充电 “潮汐” 难题待解》-2025年2月14日
腾讯新闻:《特斯拉怒斥瑞典工会:车主们寒冬充电排长队皆因罢工》-2025年1月7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