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

前阵子在车友群里,老李又把“中国长安”和“长安汽车”混成一锅粥,说新央企就是原来的上市公司。隔壁小区那位做汽配的师傅还打趣:“名字差不多,管它啥主体,能修就行。”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我也是翻了不少资料,还问了销售和维修站几个老师傅才捋清楚。

7月29号那天,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算是正式挂牌了,总部就在重庆。听说是国务院点头成立的新央企,级别正局,比一汽、东风稍低点,在国资委序列排第73位。这家伙可不是单纯换个名字,它把兵器装备集团旗下所有跟车沾边的业务都分出来——包括咱们熟悉的重庆长安、辰致,还有摩托、零件厂啥的一共117家分子公司,全拢到一个大伞下。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有驾

注册资本金200亿,据说资产总额有3087亿,人手也快赶上一个中型城市,有11万人上下班。有次我去保养时遇到厂里的老技师,他顺嘴提过:“现在整合后,我们修理配件流转快多了,但上面批文也慢些。”除了造整车,他们还管零部件供应、金融服务甚至物流,这种模式在国内也算第三家央企搞得这么全,一汽和东风之前走过类似路。

为啥叫“中国长安”?据业内朋友分析,因为这个新集团的大头业务还是集中在原来那个上市公司“重庆长安”,所以用这个名更好推进整体发展。其实内部比例也很明显:光看注册资金,“中国长安”是200亿,“重庆长安”99.2亿,占了一半。不过很多人以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其实从法律地位到业务范围,都有区别。

“重庆长安”,全称叫“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都是央企二级单位,以前归兵器装备,现在变成中国长安全资控股下面的一员,没有升格,就是换了个‘老板’而已。这家公司本身也是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是整个新集团五大上市板块之一。在群里聊起买股票,有人吐槽:“你看着都是‘国字头’,实际还是各自运营。”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有驾

产权结构方面,中国长安全资母公司,由国务院直接管理,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主力军。而像咱们开的那些轿车SUV,大部分还是由下面这些子公司独立生产运营,比如售后维修站就归属具体分公司的管辖。有一次我的CS75空调坏了,在4S店等修时旁边有人抱怨说:“现在总部搬回来了,不知道以后备件会不会便宜点?”结果技师只摇头,说流程还要再磨合几年吧。

主营业务上,新组建的中国长龙比以前宽泛得多。不止造整车,还涉及零部件供应链,上次去配钥匙的时候听锁匠讲,现在好多芯片模块都统一采购,更省心,但出问题只能找总部批量返修,不像以前小厂自己改改就行。另外他们还有金融服务和物流体系,这些普通用户接触不多,但行业内挺重视——比如保险方案最近据说要调整,对贷款买车的人影响挺大,我邻居刚签合同发现利率略微变动,他电话打到客服问半天,也没得到准信儿,只让他等通知。

战略规划这一块,中国长龙作为国家队肯定得按政策导向走,比如新能源布局什么社会责任之类。而底下上市公司的目标更现实一点,就盯着业绩报表跑。朱华荣当董事长龙,两边兼着;赵非则负责辰致那摊,总经理职位轮流坐。他们总部虽然定在重庆,可架构细节还没完全敲定,据销售透露内部正在拉团队,估计未来几年人员流动会比较频繁吧,有时候办手续慢点大家都理解,也没人催太急。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有驾

关于冷门配置,我倒想起去年试驾某款高端车型时发现方向盘加热功能居然只有顶配才给装,而且开关藏得特别隐蔽。我问销售怎么设计这么怪,他笑道:“这都是厂家资源倾斜问题,你要真喜欢可以考虑选装包,不过价格不便宜。”后来查了一圈才明白,这种资源优先配置基本都会往核心企业倾斜,小众车型只能等等升级机会。所以外界经常误传新组建是不是意味着技术马上全面提升,其实过程很复杂,要靠整个母公司的统筹安排,并不是一夜之间全线进步,那些微信群吹牛的不靠谱哈!

事故方面倒遇见过一次真实案例:去年冬天城郊环线上一辆挂“中国长龙”标志的新皮卡撞树,好多人围观以为这是最新款失败,其实只是地方经销商自购车辆挂错标识罢了。据交警现场讲解,两家公司法务关系复杂,所以理赔流程比一般品牌拖延不少,让不少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以后买这种牌子的保险最好提前咨询清楚。”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有驾

最后插一句行业八卦:坊间传闻未来如果新能源汽车板块继续扩张,中国长龙可能会引入更多自主研发平台。但目前来看,无论技术储备还是产能调度,都需要依赖现有核心企业,比如老牌工厂那些老师傅常念叨:“你别光看新闻热闹,到底谁主导开发,还得等领导拍板。”

写到这里手机响了一下,是邻居发来二手市场报价截图,说他去年买的新款跌价太快,一直搞不懂到底属于哪个主体出的货。我只回一句,“这年头连厂家自己都忙着理顺关系呢,你且等等再卖。”

重庆长安汽车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那些绕口事儿-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公开报道及行业人士口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