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车展,欧洲加速推新,供应链成焦点

雨后的慕尼黑,空气里还混杂着机油和雨水没被地灯烤干的味道。展馆外人流不断,里头则分出了两个世界:左手边依然是传统豪华——德系三强的旗舰闪着泛蓝的电光,右手边则是中国品牌的展台,屏幕上铺天盖地滚动着“智能”“零排”“车联网”等大字,仿佛在提醒谁“你们的老本,别人已经也能做了”。有人在比亚迪前举着单反拍照,也有人干脆钻进展车拍抖音——这情景要是十年前让老一代欧洲车厂的工程师看到,兴许能把咖啡喷出来。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车展,欧洲加速推新,供应链成焦点-有驾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车展,欧洲加速推新,供应链成焦点-有驾

其实不用等十年,从统计数字里溢出来的变化比展馆里的气氛更有说服力。中国参展企业数量一年增加了40%,总共116家,占比已到六分之一。这些展商带着整车、动力电池、辅助驾驶、语音座舱和供应链上下游,从东部沿海一路“杀到”雷根斯堡,颇有几分“野蛮人进罗马”的古典意味,当然这回带的不是弓箭,而是软硬件。

欧洲这帮老字号不只是布置场地,用新品量产的节奏也开始明显加快。大众喊出要打造2.5万欧元以下小型电动车,宝马搞了个“新世代”系列的量产,奔驰纯电GLC把智能屏幕拉得更大,雷诺的新电动Clio好像蓄势要冲销量。麦肯锡合伙人有点事不关己地点评:“今年的IAA关键不是概念车多酷,而是谁真敢把走量车型甩上架。”这是场你死我活的量产竞速,谁还管“高级感”啊,先抢下欧洲大妈的钱包再说。

但场面热闹之后,问题开始扎堆显形。欧洲车企转型不缺发布会,缺的是配套。汽车制造的难题,从来不在展台上的大屏幕,也不是仿生材料的方向盘,而在土地、补贴、充电桩和二级供应商那里。有钱的企业能烧几年现金,但没配到位的供应链、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还要靠政府恩赐喂奶的充电网络,这些都是玻璃天花板。正如德国人自己那句黑皮笑话:“我们有世界最好的工程师,也有欧洲最慢的行政审批。”

而市场给出的反馈也很充满现实味道: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车市场份额翻倍到4.8%,虽说离天下无敌还远,但增速够惊人。同期欧洲主流车厂则集体踏板加速,往“可负担电动车”这个赛道靠,但他们的痛点是——别让用户下单了两月还提不到车,也别指望每个买电动车的人小区门口都能装上超级充电桩。

于是,问题的底色浮现:欧洲试图掌握主动权,却处在两难。一边喊着“2035年全部零排放”,要自己干出大批量主流电动车,另一方面,供应链短板、技术更新的速度、整车的集成能力,几乎都脱不开中国的影子。更尴尬的是,主流新电动车型不但搭载了中国产的电池、芯片、甚至中国团队写的软件连人机交互“哔哔声”都出自南京或者深圳。

说到这里,有些人的解决方案就变成了呼吁关税——这在欧盟历史上是第二自然反应,仅次于开会投票。德国汽车经济学者杜登霍夫干脆说得很直白:加税是愚蠢的决定,让欧洲自己的车市再多一层障碍,只能让自己脚踢石头。毕竟,技术壁垒不是靠拉高墙就能扛住的,除非欧洲人今年能突然发明永动机,不然谁也挡不了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

黑色幽默一点讲,“车轮上的德国”现在要感谢“云上的中国”。对比之下欧洲的优势更像博物馆里的文物:有传承,但不再主宰时代节奏。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叠加打法让欧洲老玩家得一边端着高脚杯侃历史,一边瞄着东方小朋友卷新品卷算法。想靠保护主义挡住技术和供应链的迁移,说到底难度不亚于叫出租车师傅自学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实际上,一场“主流化电动车竞赛”,对任何国家都是充满暗礁的。中国品牌的压力是如何守住成本优势、怎么兼顾本土法规和文化差异,欧洲则要面对转型阵痛、产业习惯的惯性、还有政客们在环保与就业之间的反复横跳。两个方向交错之下,“竞合”比“对立”更像常态。

中国车企亮相慕尼黑车展,欧洲加速推新,供应链成焦点-有驾

车展气氛散场之后,决策的人依然要面对一个无解的多项选择题:合作还是围堵?创新还是保护?快进还是稳住?造车这事,从来没有单选题,也不像公路上能提前预知每一个转弯。更何况,电动化真正的竞争在实验室和供应链,胜负在活下来之后才能见分晓。

这么多年跟案件打交道,有一点经验教训放到产业里也适用:谁在关键转折点选择闭门逆流,最后多半会迷失在时间的走廊。当然,历史也从不给“最佳路径”加注解。欧洲需要中国?还是中国只是此刻的砖瓦?过几年,我们或许才能知道。这条赛道刚刚换面,谁也没法预言终点名次。问题留给未来,结论也自有答案——只是不知道那辆以全新面貌驶来的主流电动车,是会贴着Made in Europe,还是写着另一种更全球化的注脚。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