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买车这事儿,理应是人生中挺值得激动的时刻——你选好车型,掂量预算,满心期盼着提车的那一刻,谁不是小鹿乱撞外加脑补全场特效啊。
可偏偏有人,就在新车梦摆在眼前时,遭遇了一场大写加粗的“等待魔法”。
说是等待,怎么个等法?
还真不是商场排队买奶茶那种小事儿。
而是,小米YU7这辆明星车,让一大票预定用户变成了活生生的“期货车”玩家:24万个订单,结果不少人成了“空有指标,没得上路”的冤大头。
本来,想着拍着胸脯说8月可以提车,朋友圈里一个劲地转,这预售刷的可牛掰,24万单呢。
谁料,系统弹窗啪地来了句:“预计交付周期48周。”
妈呀,这说到底,提车就变成了等一整年,你敢信?
这到底是哪个脑洞犯了浑?
新车“期货化”,究竟是哪个环节掉了链子?
反正,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对劲,说好买车,怎么活生生整成了等“股票分红”的激动,不信你就往下看。
咱们先来捋捋逻辑,小米这次玩预售,你想啊,用户都冲着热度高、价格香、交付快这口气来。
前期宣传怎么说的?
8月开始交付,宣传语一个劲飚。
不少人真信了,光头发誓似的砸钱交了5000块定金。
这钱呢?
“不得退哟”,“锁单”就不让跑。
很多人就是在锁完单后,才“幸运”地等来那个梦碎弹窗——得,等上48周。
你说,这是不是一招妙计?
前端营销甩出去,后端等你交钱了再兜底。
“你都上车了,还能下去不成?”
可这定金制度,用得一点没诚意。
要退?
对不起,没门。
平台直接摆明就是“收得进、放不出”,顶着“可能随时更改的交付周期”这块盾牌,给自己留足了后手,却让消费者掉了坑。
放到别处,你见哪个商品锁单不先写明交付时间的?
随便买个电饭煲、人家都告诉你几天内发货。
这等法,跟在网上抢盲盒开“未知惊喜”有啥差异?
但盲盒最多也就几十块,车呢?
几十万家里的“战略投资”,咱能别拿真心人当测试员吗?
再说了,别以为退定金的事只有这些糟心点。
有几百位车主直接把自己家里的旧车给卖了,还奔着新能源补贴去的,还得卡政策里那点时间窗。
正计划着一波“新旧交替”,现在倒好,家里车没了,新车影都没有。
仔细想,这不比租共享单车都来得刺激。
更有甚者,驾照眼看过期,每天翻后台刷有没有一点新动静。
别人等快递就够难受了,他们等车——一年!
这不就是在拿生活捣鼓笑话?
说白了,消费者不是集体玩梭哈的。
你前脚让人卖车、借钱,琢磨着“为梦想买单”,后脚反手甩一句“等待产能爬坡”。
你听懂没?
我是真没听懂。
所谓“产能爬坡”,好像是行业标准话,你造不造得起来车,没人能逼着你2天出一台。
可你预售的时候,心里可没打个问号——8月提车说得多响亮啊。
慢着慢着,是不是有点“说得好听,做得敷衍”那味?
好戏在后头。
这边你看小鹏,人家直接分批次卖,每批多少单有数。
用户买单之前就知道自己几月份能提车。
哪怕得熬,心里踏实个数。
再看特斯拉,交付日给你精准到周。
两家车企,咋就玩得明明白白?
就小米,定金+模糊时间表,弄个半遮面,难免让人心里咯噔。
啥叫信任?
就像你打游戏充值,一个月后才知道到底给你啥皮肤,你能瞅得惯吗?
这不是技术问题,妥妥是“态度问题”。
咱们都不是第一次见互联网营销了,这套饥饿法子人尽皆知,“卖得急、产得慢、用户慌”。
据说小米YU7现在的周销量也就三百来台,热度和宣传那可不是一挂的。
24万订单吹得神乎其神,销售真相却明晃晃的摆在眼前。
还19%的人退单,噢,意思是平均每小时就有上百人受不了了,割肉下车。
更搞笑的,连黄牛都要哭了。
刚想学一把倒买倒卖,结果血亏,本钱都打水漂。
你信不信哪天朋友圈的黄牛哥们要自发发起集体征讨维权了。
扑面而来的失落感,真不是哪个单一因素决定的。
折射出的,是用户对品牌信任度的集体下坠。
试问,从“喜悦下单”到“苦叹守望”,到底谁把购车体验玩成心理极限拉扯?
吃瓜群众看得都揪心,更别说那些真花钱的主儿了。
去门店沟通,也见过有消费者带着检测报告找人理论。
与其说是在意新车的安全,倒更像是哀怨加求证——“我花的钱,到底买的是空气,还是真正上路的那辆祥瑞?”
久而久之,车主对新品牌的“首试”信心,还剩几分?
有趣的是,小米一直把“为发烧而生”挂在嘴边。
可这次骨感现实是,大家都被这“发烧”给烫到了。
能熬得住一年等待的家庭,真不多。
更别说,那种已经掏干家底,改了生活计划的夫妻,有小孩的家庭,指望能跟上换车节奏。
空落落的等待感,搁谁身上都遭不住。
这谁也别怪消费者“玻璃心”。
一辆车,不光是花钱的事,更是关乎一家人生活安排的大事。
一等再等,谁不焦虑?
“用户是车企最大的资产”,这话说得没错。
但“资产”也有脾气——你要是指望消费者总都“充满耐心”地原地等待,那天真的有点“梦幻联动”。
市场大浪淘沙,哪家不盯着口碑和信任?
去看看威马,前车之鉴就在面前。
一步错,步步跟。
谁还能拍胸口说,用户失望了,企业还能稳拿流量密码?
这年头,光靠PPT和一顿花里胡哨的发布会、直播,再美,也顶不住交付拖延的巨坑。
吹得再满,也救不了周销量低迷的苦水。
老百姓手里真金白银砸下去,一堆等不起的痛点堆成山。
有热度,不叫市场成功。
有销量,才算真赢。
让用户等上一年,这损失的可真不光是订单那么一点。
折腾来折腾去,品牌口碑塌方,用户情绪炸锅,谁还敢轻易买首批新车?
买车本该是福气,搞得像跷跷板一样,情绪高低起落,体验拉满心理弹弓。
说实话,大家要的不是天花乱坠的参数,也不是绚烂虚头的宣发。
“准点提车”,这四个字没有太多神秘感,却最能戳中人心。
车能早点陆续上路,图片转实景,神话接地气,不才是圆满?
这点难度,难能过造车本身?
如今都在卷体验,卷服务。
“提车难”成痛点,品牌哪还有什么情怀光环?
一旦信任被消耗,人心思变——今天是降定金,明天是集体退车,后天怕是得排队等投诉热搜。
说句不能再通俗的话,大家愿意为小米YU7买单,看重的是真诚不是套路。
砸完5000块等一年,把人逼得想发朋友圈吐槽,真不如大大方方一开始就告诉用户,咱还有几手货能卖,提车日期也别遮遮掩掩。
少点套路,多些透明。
不然,小鹏和特斯拉能明明白白做事,也没见耽误谁挣钱。
有山寨就有正主,有吐槽就有反思。
小米YU7这事儿,要是不尽快给个说法,怕是这一轮“发烧式信任危机”才刚刚开头。
别再拿什么“快速迭代”遮羞了。
造车不是上分改BUG,也不是刷软件那一套,别拿极客的思维框用户的人生规划,也别以为市场永远信你PPT里的牛皮。
用户要的从来都是兑现承诺和实打实的体验。
等上一年,这滋味,有多少人能再忍?
大家的钱,也都是辛苦攒下来的底气,不是测试你信守承诺的赌博币。
一句话:老老实实,惜点信誉,比吹爆首发重要千倍。
要走得远,真别再让粉丝熬鸡汤,谁的时间和热情都禁不起这么耗。
说到最后,这样的大新闻,谁看到都想唠两句。
你是不是就是那“被晾晒一年的倒霉蛋”?
或正跃跃欲试考虑要不要等一把YU7?
啥都可以商量,别把希望赌在模糊承诺上。
毕竟,买车不能只靠情怀和信仰。
你说,你还愿意等多久?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