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买辆小米汽车在车评圈还能小小嘚瑟一下。现在好了,有人直接把自己的小米YU7扔上二手市场,卖得干净利落,连水都不让滴一滴。这个“神操作”的主角,正是你要是刷过汽车视频一定认得的闫闯。事情就发生在最近,他发文说自己已经和小米汽车“分手”了,而且以后绝不沾小米产品。这姿势,比早年的渣男分手信还绝情。
其实圈里人都明白,小米汽车火是火,但车评人们对它真没啥恋爱脑。小米上市那会儿订单爆了,路上见到新车标是稀罕事,可各大车评自媒体脸上的兴奋劲不多,大多一副“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的淡定。这几年什么车没见过,一辆小米汽车说白了还真不算啥。但关键还是,小米和他们之间的“钱”关系不如传统车企紧密。
闫闯这次卖车,其实根本原因大家都心里有数。汽车圈那些大V要买车,车企们争着送车供着,毕竟宣传都得花钱啊,流量就是胜负手。一线车评账号一年没个几百万流水,谁能养得起团队?车企要的是曝光和“正面”评价,所以啥都舍得砸。可偏偏小米脑袋铁,不走套路,不给报销、不谈商单。他们觉得自己不缺博主宣传,车子自带热度,谁爱拍谁拍去,反正订单管够。
闫闯一激动自己搞了辆YU7,本想着蹭流量再顺便接点小米的公关单子,结果事与愿违。买车的钱自掏腰包,视频流量没蹿起来,小米官方没给好处,口袋空了、流量没涨,“金主爸爸”也没伸出橄榄枝,这心头那叫一个堵。“朝里无人”那种落寞,圈内都懂。小米这波就硬生生把他晾旁边了,任你大V名气再大,也只能自己认栽。
至于闫闯发文的理由,也不是空穴来风。小米YU7刚上市时,争议声就没断过。碳纤维机盖、车规级纸巾盒、用在汽车上的消费级芯片,还有各种辅助驾驶事故的新闻,老百姓围观图新鲜,但车评人打交道久了,嘴上不说,心里也真没太大好感。这些在闫闯看来都算产品力的硬伤,心里自然难以认同。
闫闯发文时,直接把事儿上升到了“价值观不符”。这话说得挺重,但其实背后还是“流量迷雾”加“商单无门”的双重落空。其实这也怪不得人家。谁做自媒体都得吃饭,要养团队要付工资。如果说宣传产品的优点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这市场越露头,二手手机都能卖成爆款。真要是硬把不足说成长处,或者明明有问题还非要粉饰成优势——那就是把观众当傻子,这回自然收获一片嘘声和质疑。
时间节点很关键,小米汽车现在正大量交付。等车跑开了,二手价格肯定会跟着下滑,早卖还能趁热捞些回头钱,慢了只能自己掏腰包认赔。闫闯作为资深车评人,一做视频就是不低于几万播放,卖掉小米YU7,既能落袋为安,又能给粉丝个交代——“我不玩了,谁爱接着玩谁玩”。
说到底,“分手”这事,既有小米公关不“懂事”的因素,也有新车流量红利吃不到的现实问题。圈里的“明规则”,大家都心里有数。大博主想流量又要商单,厂家也不是慈善,每一份支持都有交换条件。小米偏偏不走寻常路,一副“我有的是关注,没你们也能卖”的豪爽姿态,圈里人只能干瞪眼。
也不用一棍子打死闫闯。开自媒体没资源怎么活下去?哪个团队没有几个人干活?年入几百万才勉强糊口,大家还想看点新鲜玩意儿,指望每个车评人都拍“无商业无广告无套路”的纯自费测评,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但底线还是得守牢。同行吹牛可以,别睁着眼睛说瞎话。谁要是把黑说成白,那藏不住迟早是要翻车的。
观众看热闹不嫌事大,车评人也就这点资源,资源就是生存。闫闯现在要反思创作模式,要不流量吃不到、内容也没创新,接下来就可能被新入局的一批博主超越。互联网圈,三天不发新鲜事,粉丝立马转身涨别人家去了。老本不能一辈子吃,谁都知道。
说到这,其实小米汽车能爆火一阵,本来就是市场的稀缺效应。新品牌来个不一样,满大街没几辆,新鲜够足。但风头一过,舆论又开始挑刺、比价、找茬。闫闯们评价既有商业站队,也有个人爱好,但最终还是被市场绑着走。厂家和博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也许不喜欢对方,但各有各的用处。
这场“卖车风波”,既反映了新兴品牌和传统媒体人的隔阂,也折射出流量经济下的博主生存现状。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流量池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转型不创新就会被拍到沙滩上。小米不靠车评人“站台”,自己玩自己的,这种模式未来还能不能持续,谁都说不准。
你要问小米汽车为啥不讨车评人喜欢,说白了还是在“钱”和“流量”之间难以平衡。博主们需要商单和曝光,小米却不依赖这些。厂家一旦不把大V当回事,不按“江湖规矩”出牌,车评人就得自己想法找出路。流量吃不到就换品牌、说点负面,从来都不是新鲜事。
网友们看闫闯卖车,有人说他变了,有人觉得正常。站在个人角度,谁能不仅为了兴趣活着?自媒体如果只是爱好,早就饿死了。把商业和内容分得太清,现实里哪有这么好理想。也许听上去略显无奈,但这就是真实的圈子。
车评人的市场就是这样:谁给钱,谁有话语权;谁没话语权,谁就只能靠流量自救。闫闯这一步走得算是“稳中有勇”。小米不合作,流量没激发,继续耗下去只会赔钱。趁着汽车还值钱赶紧抽身,也是机智之选。或许等下一个爆款出来,大家又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车评人挥舞着钥匙开箱,那时候他们心情肯定更好。
这条行业的“明线暗流”,光靠情怀没啥用,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小米汽车能不能长盛不衰,车评人会不会重新拥抱它,都是后面的事。眼下最关键的是,大家都要想办法在江湖立足。不论是闫闯卖车,还是小米“高冷”,这一出出热闹下,都藏着流量和利益的对决。
一句话,圈里风水轮流转,有赚有赔,谁都别太当真。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