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车的热度没断过,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县城,大街上几乎每五辆车里就有一辆带“绿牌”。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已经上车了,甚至有人因为新能源车的“省钱神话”,头也不回地卖掉了自己用了七八年的油车。
但真的是“真香”吗?我自己这三年也从一台B级油车换到了一辆30万左右的国产纯电SUV,体验下来,五味杂陈。
先说外观设计,现在的新能源车,大多数走的都是“科技感”路线,封闭式中网、贯穿式日行灯、悬浮车顶这些设计元素一个都不少,确实比传统油车更有未来感。但也有问题,比如我那辆车,前脸很炫酷,晚上灯光一亮回头率不低。但三年后你再看这些“未来感”的设计,很容易过时,不像油车那种经典耐看,审美疲劳来得特别快。
内饰方面,尤其是车机、屏幕、语音助手这些智能化配置。新能源车一开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我这台车,中控是一块15.6寸的大屏,车机系统主打“智能座舱”,支持OTA升级,语音控制空调、音乐都不在话下。
OTA更新变得越来越敷衍
朋友坐上来都觉得这车“高端”。但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三年过去了,OTA更新变得越来越敷衍,功能更新几乎停滞,系统卡顿明显,导航经常延迟,体验感已经不如几年前的合资油车车机了。
动力方面,有一说一纯电车确实有它的优势,起步快,加速线性,尤其是在城市红绿灯多的路段,秒杀大多数燃油车。我那台车电机功率是160kW,零百6秒多,推背感是有的,甚至比我之前开的2.0T燃油车还猛。可一到高速稳定巡航的时候,电车的优势就没了,尤其是冬天开空调,续航掉得让人心慌。
续航
说到续航,真的得单独的重点的讲一讲!我这台车官方CLTC续航标600公里,但是实际用下来,夏天大概能跑个450,冬天则直接掉到不到380公里。不夸张地说,每次冬天跑长途,都要提前规划好充电桩位置,不然就是“续航焦虑现场版”。
我有一次春节从苏州回老家安徽六安,全程不到500公里,但我在服务区充了两次电,排队加充电总共花了三个多小时,比开油车整整多出两个小时。
电池衰减
而且,电池衰减确实存在。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开了不到三年,满电从最初的580+公里掉到了现在的430上下。官方说衰减率年均1.8%,但是给我自己体感远不止。
我也问过4S店,说是“正常现象”,但换电池报价直接上万,听完就打消念头了。更别说维修成本了,去年一次小刮蹭,把前杠和大灯换了,全价5000多,保险只赔了一半,我当场差点没心梗。
二手车的残值
还有一个过不去的点那就是二手车的残值。我买的时候落地接近32万,想着新能源车是趋势,未来还能保值。结果今年去评估,二手车商最多给我14万,说现在这年头二手电车没人敢收,电池贬值太快,品牌也不算头部,OTA更新停更,市场接受度低。我看了一眼现在二手平台上挂着的Model 3,高配2022款还能卖到18万以上,心里又是酸又是气。而且心里也是无奈呀!
驾驶辅助
最后在说说电车上的智能驾驶辅助,我那台车宣传时说支持L2级辅助驾驶,什么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通通都有。最后实际用下来,体验很鸡肋。
我在跑市区的时候有时候会跟车经常“点头”,前车刹车它反应慢半拍;高速上我也试过几次自动变道,但每次都不敢完全信赖,手脚还是得随时准备接管。我也试过朋友的理想L8、蔚来ES6,那种高级感确实高出一个档次,但价格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松接受的。
总结下来,现在纯电车不是不能买,但一定要理清自己的用车场景。我现在真的反而越来越羡慕身边那些开秦PLUS DM-i的朋友,混动系统灵活,油电切换平顺,关键是没有续航焦虑,保值率也不差。尤其是25万以下预算的人群,真没必要盲目追求“全电”。
纯电适合家里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日常通勤又不跑长途的人,别被“省钱”这两个字忽悠了,三年后你可能会发现,省下的油钱早被维修费、保险费、贬值亏掉了。
最后一句,不是电车不行,而是这个时代,它还没完全准备好。买电车之前,问问自己几个问题:家里能不能充电?一年跑几次长途?准备几年换车?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答不上来,那可能油车,才是最适合你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