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整理家中书柜时,一个精致的斯柯达Superb 913车模悄然滑落,勾起了我尘封的记忆。这款做工细腻的模型,是我在捷克斯柯达工厂出差期间,当地同事赠送的珍贵纪念品。回溯历史长河,1938年的速派堪称汽车界的璀璨明珠,凭借卓越品质与豪华配置,成为当时高端人士竞相追捧的座驾。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速派却陷入销量泥潭,每月仅391台的惨淡数据,甚至不及小众车型凯翼轩度。若让曾经叱咤风云的速派“老祖宗”知晓这一境况,想必也会为之叹息。
说起我与速派的渊源,要追溯到七年前。彼时,速派进驻捷克工厂,与帕萨特实现共线生产。作为技术团队的一员,我深度参与了速派从试制到批产调试的全过程。记得那段时间,团队成员普遍对这款车寄予厚望。速派不仅搭载了前沿技术,生产工艺也精益求精,再结合亲民的定价策略,大家都坚信它会成为市场爆款,不少同事甚至提前预订。但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新车上市后反响平平,销量远未达到预期,这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速派的市场表现如此不如人意?这一问题在当时众说纷纭,就连大众集团内部也难以给出确切答案,这也解释了为何速派至今仍未能摆脱销售困境。有人将其归咎于斯柯达品牌影响力不足,在我看来,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品牌价值固然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但速派的定价已充分考虑到品牌溢价,即便如此,销量依旧未见起色,这说明产品本身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为探寻真相,我特意从4S店借来了一台2021款速派试驾车。由于这款车仍属于第三代产品,与七年前的车型在核心设计上变化不大,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若问及速派最具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多数人会提及掀背造型。需要明确的是,掀背与溜背有着本质区别。溜背侧重外观线条设计,而掀背的独特之处在于后备箱盖可与后挡风玻璃一同开启。正是这一设计,赋予了速派超大的储物空间和舒适的乘坐体验。以我自己的帕萨特为例,非掀背设计使得后排靠枕与后挡风玻璃之间形成储物死角,空间利用率大打折扣。而速派的掀背设计巧妙地将这部分空间纳入后备箱,大幅增加了储物容积。此外,帕萨特后备箱盖两侧的大型铰链在开合过程中会占用一定空间,而速派将铰链外置,进一步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
得益于充裕的后备箱空间,速派在后排座椅布局上无需过度压缩腿部空间,使得第二排乘坐空间极为宽敞。调整至我的驾驶坐姿后,后排不仅能轻松满足正常乘坐需求,甚至半躺休息也毫无压力。加之非溜背设计,头部空间同样十分充裕。尽管速派的轴距在同级别车型中并非最长,但其综合空间表现堪称佼佼者。不仅如此,速派在细节设计上也颇为用心,车门内侧专门设置了雨伞收纳格,充分体现了对空间的极致利用。
在速派众多亮点中,人体工程学设计尤为值得称赞。从驾驶坐姿到视野范围,再到操作便利性,每个环节都无可挑剔,展现出大众系车型的深厚底蕴。其车内中控台虽然配备了液晶显示屏,但所有常用功能均保留了实体按键,且按键布局经过精心考量,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无需分散过多注意力,便能轻松操控各项功能。以空调系统为例,温度调节按钮位于最便于操作的位置,阻尼适中,操作手感极佳;Auto自动功能键紧邻温度调节按钮,方便快速设置;风量调节滑块则设置在右侧,符合操作习惯。这种合理的功能布局,使得驾驶者熟练使用后,完全可以实现盲操作,这种便捷性是过度依赖大屏触控和语音控制的车型所无法比拟的。在我试驾过的众多车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人体工程学方面的不足,而速派在这方面堪称完美。
试驾过程中,速派的驾驶感受让我倍感熟悉,几乎与我的十年老帕萨特如出一辙。尽管两车分别基于不同平台打造(帕萨特为PQ46平台,速派采用MQB平台),但动态表现差异甚微。值得一提的是,速派搭载的第三代EA888发动机性能更为强劲,相比我的第二代发动机,扭矩提升了40牛米,峰值扭矩输出转速也从1700转提前至1500转,这使得车辆在城市低速行驶时动力响应更加灵敏。搭配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也能更好地使发动机保持在高效运转区间。实际驾驶中,速派的加速性能十分出色,除高性能车和电动车外,应对日常超车需求绰绰有余。虽然未进行紧急制动测试,但参考专业媒体实测数据,其百公里制动距离为37.6米,制动性能表现良好。当然,大众DSG变速箱的顿挫问题在速派上依然存在,尤其在二、三档切换时,若油门控制不当,容易出现顿挫现象,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整体驾驶体验。操控方面,速派延续了大众车型一贯的中庸风格,虽缺乏运动激情,但胜在舒适稳定,适合日常家用。悬架调校软硬适中,兼顾了舒适性与支撑性,整体驾驶品质可圈可点。
从产品本身来看,速派在空间、人体工程学和驾驶体验等方面表现优异,价格和后期养护成本也较为亲民,具备了成为热销车型的诸多要素,然而销量却始终不尽人意。经过深入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外观设计陈旧
汽车外观并非单纯的审美差异问题,而是存在一定的大众审美规律。速派的外观设计显然未能跟上时代潮流,即便在七年前,其造型也显得较为老气。尤其是标志性的多边形直瀑式格栅,虽承载着品牌历史底蕴,但在当下追求时尚、科技感的汽车市场中,显得格格不入。在汽车设计领域,若缺乏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传统设计就必须顺应潮流进行革新。宝马的双肾格栅、保时捷的蛙形设计之所以能够经典永存,得益于其深厚的品牌积淀和市场认可度。而斯柯达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不仅未能通过格栅设计提升品牌辨识度,反而时常被调侃与宝马设计相似。此前斯柯达推出的概念车采用封闭式格栅设计,简洁大气且保留了品牌特色,让人眼前一亮,但量产车型却依旧沿用传统设计,错失了多次改款升级的机会,这或许与大众集团的生产体系限制有关,但无疑是一大遗憾。
二、内饰美感缺失
速派过于注重人体工程学设计,却忽视了内饰美学的重要性。人体工程学带来的舒适体验需要长时间使用才能体会,而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更注重第一印象。如今的汽车市场,消费者对座舱氛围、音响效果、内饰材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速派在内饰设计上未能满足这些需求,在视觉和感官体验上缺乏吸引力。实际上,速派完全有能力在保持人体工程学优势的同时,提升内饰的美感与品质,但多年来内饰设计几乎没有明显改进,这使得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渐失去优势。
三、NVH性能欠佳
速派在噪音和震动控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胎噪问题较为突出,车速提升后尤为明显。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难以准确评估车辆的机械性能,但对NVH表现却十分敏感。良好的NVH性能能够提升车辆的高级感,即便机械素质稍有欠缺,也能给消费者留下不错的印象。而速派尽管在机械性能方面表现出色,但较差的NVH表现却削弱了整体品质感。此外,速派的悬架调校过于追求机械性能,忽视了乘坐质感,通过颠簸路面时会产生明显的余震,影响驾乘舒适性。这种在细节上的不足,使得消费者在初次试驾时就对车辆品质产生质疑。
四、掀背设计的双刃剑效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速派引以为傲的掀背设计,反而成为其销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尽管超大的空间为速派带来了独特优势,但这种空间优势超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今,消费者购车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大空间,而是注重车辆的综合平衡性能。对于一款B级家用车而言,空间并非越大越好,旅行版车型或许更适合追求超大储物空间的消费者。此外,掀背设计对车辆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的强度测试、车身匹配实验以及对制造精度的严格把控,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这也使得速派在外观、内饰和NVH等方面的改进受到限制,可以说,掀背设计的边际效益较低,反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这次深度试驾与分析,我尝试从消费者角度梳理了速派销量不佳的原因,也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疑惑。尽管速派在市场上遭遇挫折,但在归还试驾车的那一刻,我内心依然认为它是一款被低估的好车。或许是因为曾经参与过它的研发过程,对其倾注了特殊情感;又或许它确实具备许多闪光点,只是未能被市场充分认可。无论如何,速派的兴衰历程,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