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全年仅卖出14辆车的车企,亏损近15亿元,高管团队却仍能领取近千万元年薪——众泰汽车2024年的财报撕开了A股市场一道隐秘的伤口。数据显示,这家曾以“保时泰”闻名的车企,如今工厂停工超过两年,研发投入归零,资产负债率攀升至破产警戒线,但其董事会成员年薪总和仍高达954.91万元。这种业绩与薪酬的极致背离,映射出一套游离于正常商业逻辑之外的运作体系。
从财务数据看,众泰的亏损早已脱离传统制造业范畴。2024年其汽车销售收入仅为5.58亿元,但扣非后亏损竟达14.69亿元,相当于每获得1元收入就产生2.63元亏损。这种失衡结构源于多重因素:停工导致固定成本无法摊薄,应付账款及借款产生的财务费用高达2.94亿元,存货减值损失超过4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手段,将净资产从-40亿元强行拉回正值,这种账面游戏虽能暂时规避退市风险,却加剧了企业的空心化。
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暴露了更深层的治理缺陷。董事长196.59万元的年薪,在零研发投入、零生产活动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根据公司章程,高管薪酬由董事会自主决定,这种“自我定价”模式使得薪酬与业绩彻底脱钩。事实上,过去五年间众泰累计亏损超137亿元,而管理层累计领取薪酬逾4000万元,形成“企业失血,个人输血”的荒诞循环。这种现象背后,是股东监督机制失效与内部控制人利益固化的双重困境。
企业的持续“僵尸化”生存,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的制度漏洞。尽管净资产一度为负,但众泰仍能凭借“非经常性损益”维持上市地位,其核心价值已从实体经营转向壳资源炒作。地方政府为保就业提供的隐性支持、金融机构对债务重组的妥协、游资对“困境反转”概念的投机,共同构成了一套畸形生态链。这种生态链下,企业既无动力恢复生产,也无压力退出市场,反而将主要精力用于资本运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