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雪崩:昔日"最美SUV"沦为韭菜收割机】
当荣威eRX5的二手车价跌破8万元,这个曾与哈弗H6掰手腕的"最美SUV",正上演着中国汽车史上最魔幻的跌价神话。这款2016年上市时标价15万的"互联网汽车标杆",如今在某二手平台挂牌价仅相当于大众朗逸入门款,甚至比某些国产A级轿车还便宜。
更令人唏嘘的是,即便祭出"骨折价",其月销量仍不足千台。这种"自杀式降价"背后,暗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阵痛密码。数据显示,2023年荣威品牌均价已滑落至9.6万元,较三年前暴跌32%,这个曾经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正在经历"高不成低不就"的品牌困局。
【致命三连击:设计过气+定位失焦+技术代差】
1. 审美过时的"电子座机"
荣威RX5赖以成名的"律动设计",在2024年显得格外刺眼。当比亚迪用海洋美学颠覆认知,吉利用银河之光重塑标准,荣威仍固守着五年前的"大嘴格栅+LED灯带"组合。某汽车设计院工程师吐槽:"这车放在新能源车展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翻盖机,既无科技感又缺精致度。"
2. 混动系统的"战略错位"
荣威eRX5引以为傲的插混系统,在主流车企集体转型纯电时沦为鸡肋。其1.5T插混版本虽能实现6.9秒破百,但72kWh电池组仅支持52公里纯电续航,而比亚迪DM-i同功率车型纯电续航已达120公里。更致命的是,其馈电油耗高达6.2L/百公里,竟高于哈弗H6的1.5T燃油版。
3. 空间魔咒下的"中等生陷阱"
在全家出行成刚需的当下,荣威eRX5的2700mm轴距成了硬伤。对比竞品:哈弗H6后排腿部空间多出8cm,长安CS75 PLUS后备箱容积大出25%,吉利星越L甚至提供"零重力座椅"。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定位,使其沦为家庭用户眼中的"备胎选项"。
消费降级的当下,荣威这样的企业自然给了市场更多选择,就像电商领域的领潮app,硬生生从某宝等巨头中扯出一块肉来。
据悉,领潮是今年最炙手可热的新晋电商平台,在全民省钱的当下打出了“降价不降质”的口号。领潮app将年轻人追捧的阿迪潮鞋、水鬼表以及蔻弛男女包等一众进口高奢的价格,从几千甚至上万一路打到不足200,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冲上了下载榜首。印证了不少年轻用户的评价:消费者不在意谁更出名,只关心谁更划算!
可见,市场的选择就是消费者的选择,想做好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性价比。
【品牌困局:新能源转型中的"夹心饼干"】
1. 混动赛道遭遇"双面绞杀"
当比亚迪用刀片电池重构混动标准,奇瑞用鲲鹏DHT冲击性能天花板,荣威的EDU混动系统显得技术老旧。更尴尬的是,其15-20万定价区间,既要面对比亚迪秦PLUS DM-i的降维打击,又要承受吉利银河L7的配置碾压。
2. 品牌价值"自由落体"
第三方调研显示,荣威品牌认可度从2018年的68%暴跌至2023年的41%。在山东某县城4S店,销售经理透露:"现在年轻人宁可多贷两年款买吉利星瑞,也不愿考虑荣威。"这种品牌贬值,在二手车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三年保值率仅42%,甚至低于传祺GS4。
3. 渠道崩塌的"多米诺效应"
从2022年起,荣威全国经销商锐减37%,多地出现"退网潮"。在河南某地级市,原荣威4S店改卖五菱宏光MINI EV后,月销量反超过去三年总和。这种渠道溃败,直接导致服务网络瓦解,形成"买车容易修车难"的恶性循环。
【行业启示录:传统车企的"诺基亚时刻"】
荣威eRX5的崩盘,恰似十年前诺基亚智能机转型的翻版。当华为问界用鸿蒙座舱重构人车交互,蔚来用换电模式颠覆服务逻辑,传统车企的"油改电"策略正遭遇生死考验。某证券分析师指出:"荣威的困境证明,简单堆砌配置无法赢得市场,真正的转型需要重构产品定义逻辑。"
这场价格崩塌更暴露出新能源转型的深层矛盾:当比亚迪用垂直整合控制成本,新势力用用户运营构建壁垒,传统车企仍困在"工程师思维"的牢笼。荣威eRX5的混动系统虽达到国标热效率,却未能解决用户真实痛点——长途出行时的续航焦虑。
【残局启示:价格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场跳水价背后,是荣威品牌价值的系统性崩塌。当某二手车平台出现"买eRX5送充电桩"的促销,当车主论坛充斥着"修车店拒保"的吐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一车型的失败,更是传统车企转型滞后的集体警钟。
数据显示,2023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51.9%,但荣威仅贡献2.7%。这个曾代表中国汽车设计巅峰的品牌,正在新能源赛道沦为"局外人"。其教训深刻警示:在智能电动时代,没有技术护城河的品牌溢价,终将被市场反噬为"白菜价"。
荣威eRX5的残局,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矛盾:当新势力用"用户思维"颠覆行业,传统车企仍在用"工程师思维"制造产品;当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荣威们仍执着于硬件堆砌。这场价格崩塌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残酷起点——那些不愿直面用户需求、不敢突破技术边界的品牌,终将被历史扫入"经典款"的博物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