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圈这场技术大战是真的看得人热血沸腾。尤其最近,理想汽车的李想又放出狠话,说高阶辅助驾驶永久免费,直接跟华为正面刚。问界靠着华为ADS收费,理想这边一拍桌子,说一句“普及为王,不收那份钱”,这事到底怎么回事,咱说两句大白话。
说到底,这波车企卷的啊,已经不仅是堆配置拼续航那点花活,而是彻底转到智能驾驶上,谁家的辅助驾驶更像回事儿、谁家用着更顺畅,这才是关键。可技术这玩意儿是真烧钱,烧得还不是小数,但李想愣是敢放狠话不要钱,你以为真是“做慈善”啊,哪有那么傻的人!背后学问大着呢。
你看华为,问界M9、M8卖得确实猛,这两个车型一个是50万以上豪车销冠,一个几个月就卖了十万台,靠的是什么?除了外观动力,全靠智能化和品牌背书。而且华为把自己的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当作增值选配,最早弄了个买断制,后来又是“限时买断3.2万”,意思很简单,谁想用,掏钱来!而且后头可以靠OTA升级,比如ADS 4.0这种,就是“先买慢慢用、用上再升级”。有钱人不差那几万,有科技信仰的更舍得多花点儿,这路线确实有人买账,销量数据摆在那里,咱得承认,人家商业玩法成熟。
可李想就不一样了,他一贯性格就是“讲用户体验”,甚至你说他卷也好,赌也罢,这人认死理儿。他觉得高阶辅助驾驶不该是有钱人的特权,所有买电动车的都该用上,所以才敢说“咱家全系标配AD Max,永久免费!”其实免费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想和华为路线不一样,问题出在哪?
很多消费者以为,辅助驾驶就是那些摄像头、雷达、芯片花钱,确实这都是昂贵的硬货。但这些其实仅是“上车那点料”,真要让车开得又聪明又安全,靠的可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背后那一大坨云端算力、数据训练平台。举个例子,咱平时玩手机,手机块头挺大,但你喊小冰、Siri帮你定外卖、识别语音,靠的是云里边的大服务器帮着算。理想和华为这些高级智驾,也是走这路,背后都有大模型算力中心,一年投入几十亿不带眨眼的,全是费用。
你说李想傻到真的免费白给你?那谁给他做买卖嘛。其实他算的是“大账”——未来车企的高阶智驾能力,归根到底不是靠多收几万块选装费,而是让用的人多了(叫“走量”),技术普及后,云端算力的成本就被摊薄了,单车摊下来可能最后也就几千块钱,甚至更低,变成“电动车标准配置”,这一张牌要赢,不是赚眼下几万块,而是最后让大家都离不开你家那个智能驾驶生态。
再说了,车企拼的是未来的生态系统和用户黏性。你让每个人用上高阶智驾,时间长了,大家就不会再觉得这是啥稀罕玩意儿,就像手机的导航、甚至空调自动挡。就这,各家只能比谁家体验好,谁更流畅、更安全、更懂你。到那时候,还能靠多卖三五万的“选装包”来拉开差距?不太可能。李想就认准了这个方向,亲自下场,甚至带头“得罪”产业,带头烧钱推普及。
当然话又说回来,华为他们实力也强大,技术成熟,投入是真猛,拼的是“马太效应”——有选装钱的多了,收入继续回流研发,产品更新快,技术更先进,别的企业根本跟不上。你看现在,智能驾驶用户数据有多少、反馈多及时、算法能优化多快,靠的是基数、是圈层。华为走的就是高端路线,先服务好愿意付费的大客户、豪车用户,通过口碑慢慢“反哺”到大众车型。M9、M8数据亮眼,这套打法也没错。他们敢收费,本质上是账算明白,花大钱带动技术升级,后来再不断下探普及。
你要说,到底哪种路线更合理?其实很简单,围绕着“高阶智驾”这赛道,企业间的较量,拼的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勇气撑规模化。李想和理想,拿出这波免费大法,是冲着未来将成本拉低、自己技术和生态绑定用户的那份信心;华为那边,靠收费增强自身研发实力,持续保持高端技术壁垒。表面上看,两条路针锋相对,但以后难保不会殊途同归。
另外还得提一句,别只盯住价格看,实际用户体验也是关键。深蓝汽车这边,20万以内的车也能上华为高阶智驾,甚至早期下单还“白送”,包含了城区巡航、代客泊车什么的,这就相当于提前让用户小白先感受一把啥叫“智能化出行”。一旦大家都用上了,反过来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反馈,都给厂商技术优化提供温床,这比单靠高价选装、只服务高端客户吃得更广。到最后,谁更懂用户、谁体验好,谁就能赢得长跑。
现在很多网友都明白了一点,厂家表面上说免费,其实是“普及技术”,叫你“白嫖”其实是让你成为生态的一员,为技术发展添砖加瓦。久而久之,技术普及度起来,价格放下,智能汽车正好和智能手机类似,从一开始的“价格虚高”“功能选配”到现在的“人手一部”。李想明显是瞅准了这波红利早早卡位,也赌准了未来几年中国在智能车“量大为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然,免费,归根到底不是慈善,成本依然实实在在。云端算力和底层AI训练,没有几家能玩得起。现在能大声说“永久免费还标配”的企业不到五家,有实力的都是真硬核玩家。等技术普及了、算力成本进一步下降的时候,回头一看,提前布局的,用户体量大的一方,反而更容易低成本持续升级,服务更好,再靠大规模运维挣钱,这和当年互联网“先免费后盈利”套路如出一辙。谁能等到下一个拐点,谁就能彻底拿下未来智能车老大。
你要细想,等以后汽车转型彻底智能化,除了动力、空间,能拉开差距的基本都是“软实力”:辅助驾驶、操作系统、数字座舱。这些看似“物理无形”的服务部分,实际涉及巨额成本投入和长线规划,用户享受的则是流畅、智能甚至情感互动的“用车体验”。不用钱先用上、用习惯再说,等大家都离不开了,车企想加点别的服务钱,一定也有人买单。
问界M9长期霸榜、M8卖得飞起,证明华为收费模型有其成功之处。但车企行业变局就在眼皮底下,理想的免费逻辑和科技普惠战略,恰好对着华为收费直接起了“鲶鱼效应”。行业被搅活,用户得益,生态变强,谁都不傻,看的不只是眼前那三五万,而是全局版图。
最后说句大实话,智能驾驶竞争的逻辑其实已远不是当年卖手机、卖家电单比硬件那点故事,更像平台级别的大洗牌。像李想说的,未来辅助驾驶会毫无悬念地成为电动车底线配置,就像空调、导航一样,谁还会只为了智驾这项多付几十万?车企谁能帮用户提前用上,谁在长线里布局得更深、体验做得更好,谁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业标杆”。现在谁笑得最欢,未来未必就稳操胜券,竞争态势一变,洗牌速度快得很,只有不断进步、持续投入和大胆普及,插上技术与生态的“双翼”,企业才能真飞起来。
大家都盯着眼前价格、选装、免费这点小账,其实背后是智能化大浪潮里的“生态之战”。能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是最懂趋势、最有魄力的那拨企业。不管是“华为派”收钱搞高端,还是“理想系”搏普惠,真正得了好处的,还是咱消费者。期待更多技术变革,大家一块儿颠覆老规矩,智能车接下来的戏还多着呢,慢慢看,咱都在见证历史。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