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这回可是摊上大事儿了,这两天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网友在网上造谣中伤,数量居然高达3000多条,各种“八卦”直接砸向江淮的头顶,这要是不管还了得?听说合肥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了,这事一时间可谓搅动一池春水。可问题来了,究竟是谁、有啥动机,能下这么大的一盘棋?为啥偏偏都盯上江淮汽车,硬要给人家泼这么多脏水?难道这背后真有人想搞一出大戏?故事才开头,这情节就够人挠头的,等着吧,后头八成还得掀起浪花。
先看看报案这事的时间,“立案调查”四个字一出来,分量就不一样——警方亲自下场,说明事情的严重程度绝对不是网上随口“撕一撕”那么简单。回顾下,这波危机是8月30号才爆发的吗?其实早有端倪。前阵子江淮汽车的法务微博自己就出来喊话了,说是谁谁谁在“猎狐网”上几次三番发布信息,还不止文字,还有视频,直奔着江淮的痛处开火。说句实话,现在网络上水花大,真假难辨,但企业名誉可不是儿戏,一个不小心分分钟波及到股价和客户信任。三千多条虚假内容,这都快赶上种地种一片玉米的粒数了吧……要说这不是有备而来,谁信啊?
网上的节奏,这年头怎么说?风口浪尖上一波“造谣”,分分钟能让一家企业业绩二次“探底”。江淮的公告里用词可狠,“误导社会公众、损害公司形象”,这可不是耸人听闻。想想看,咱在网上看到一个劲儿的黑稿,多少有点风声鹤唳的感觉吧?你指望所有消费者都能分辨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别说消费者,连一些财经自媒体都可能被带了节奏,转发、再加工,风险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到底是谁这么“不嫌事大”?江淮汽车这块招牌可不是新鲜货,自1964年起家,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主业早就铺到全球,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连“汽车金融”都玩得风生水起。一个产业链撸到底,背后还有多少员工饭碗、上下游企业命脉都绑在一起,这可不是一条微博能撬动的。可是,有人偏偏想挑事,“猎狐网”这几个字反复出现在官宣里,味道就不太对。你说是一般的个人行为吧,不像;你说是有组织推广吧,谁这么有闲心专怼江淮?这里头要真没点商业竞争、行业“内卷”、市场份额的大棋,打死我也不信。
问题更扎心的还在后头。这年头造谣、抹黑能量有多大?真不夸张说,一场有组织的舆论攻击,有可能让股票价格瞬时跳水,甚至影响企业的投资、融资进展。仔细想想江淮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营收193.6个亿,听起来还厉害,但同比其去年,直接缩水了9.1%。最吓人的是净利润,亏了7.73个亿,对比去年不但由盈转亏,还一口气掉了356.89%,这画风堪比自由落体。难怪企业对口碑如此吹毛求疵,生怕雪上加霜。
说句大实话,江淮的日子本来也不太好过,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海外汽车市场内卷堪比“996工厂加班”——原本想着新能源是条大路,可高端智能新能源那一块,据公司说还处在“产能爬坡期”。说白了,你有产品、渠道、团队都不见得能立马跑出效益,行业风口不等你慢慢转型,别人都在疯狂内卷,稍微慢半拍就容易落后。大环境给的压力也不能忽略,国外车企步步紧逼,国内玩家又多,消费者的钱袋子还越来越紧,谁家能裸着跑赢大盘?都愁着呢。
可见,这种时候企业最怕也最无力应付的,就是突如其来的舆论暴击。要知道,信任这个事儿,工程量堪比马路重铺,一旦塌方了,再修比新建还费劲儿。那些所谓的“质疑爆料”,最怕混淆视听,把真真假假搅一锅粥。之前不少大企业都被暗黑公关坑过,不少财经KOL“带节奏”结果复盘发现源头就是人造的。这么多年来,类似新闻看得我都眼花:去年XX地产“危机”,一夜之间网上全是“负面评论”,最后竟查出有幕后团队赚黑公关的钱。现在想想,江淮的遭遇多少有点似曾相识。
这么搞,受害的不只是江淮一家。企业生态,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主机厂要是形象受损,信任体系一旦坍塌,零部件商、上下游协作链都跟着闹心。消费者也左右为难。想买车的,看得心里打鼓,这款车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问题?怕踩坑、怕被坑、怕买了就后悔。再加上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社交账号的连锁扩散效应,有些谣言几小时内就能突破“10万+”,澎湃流量下没人能躲得开。
从维权角度说,江淮这波操作就算及时止损:法务出面声明、报警、配合警方调查。敢于亮出法律武器说明他们有底气。但问题也来了,在网络时代,打击网络谣言是不是越发像“打地鼠”——你拍掉一个,新的又冒头,根本防不胜防。看看各路自媒体,每天有多少图文视频在蹭热度,为了转发、点击、流量啥话都敢说,“谣言用脚投票,假新闻用嘴跑马”,你说这些真假八卦,咱普通人哪能分得清楚?
归根结底,监管和治理网络空间的难度在飙升,网络言论自由是挺重要的,但它和造谣侵权之间到底哪里是线,谁说了算?现在警方立案,这也是一记警钟,一方面让那些动歪心思的账号收收手,别以为藏头缩尾在网线背后就啥都能做;另一方面,给广大吃瓜群众提个醒:“别什么都信,网络世界水有多深你永远想不到。”与此同时,也逼得平台方得好好想想,推荐机制和审核机制能不能更靠谱点,别随便让造谣帖子上热搜。
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依我看,还早着呢。一是造谣成本低,“养号”“内容外包”的模式早就成了灰色产业链,今天封了A,明天又出来个B。二是,一些号主专门研究舆情引导,话术包装得天衣无缝,你要是没点媒介素养,还真容易被洗脑。再说了,维权成本高,诉讼周期长,这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倒逼企业不得不扮演“灭火队”——这又怎么可能一直跑在谣言前头呢?
江淮的舆情风暴折射出来的问题,其实早已不是个案。信息社会是快餐社会,道听途说、先入为主,大众耐心和辨别力被“爆款标题”挤压到极限,甚至有人乐此不疲“等着看热闹”。对企业来说,这倒了血霉的几个月,压力不逊于产品事故、财报暴雷。但我想说的是,造谣一时爽,真到法庭见你可不一定能笑得出来。法律的威慑终究不是随便写写评论就能躲过去——看这派头,这次警方出手算是正本清源,应该给所有互联网“内容创业者”上了一课:别踩底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唉,说到底,三千多条黑稿都是背后“有心人”精心策划、逐步实施的结果。每一个“点赞”“评论”都有可能成为扩散谣言的推手。对于普通网友,最好还是擦亮眼睛,少吃点瓜,别让情绪推着节奏跑;对于企业,布局风控、加强日常舆情监测、及时发声,比事后灭火更重要;而那些乐此不疲的造谣者,别真等到公安局大门敞开你才知道“玩脱了”。网络水深,善恶一线,良知和规矩有时候只是隔着一块屏而已。
你觉得网络谣言能彻底治理吗?如果你是江淮汽车的决策者,会怎么应对类似舆情危机?评论区唠一唠,大家伙一起掺和下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