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各种降价、促销的消息满天飞,让不少准备买车的人看得眼花缭乱,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以前的一些商业大战,比如外卖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几块钱就能吃一顿丰盛的午餐;网约车为了抢占市场,不仅打车免费,还倒贴钱发红包。
可那阵风刮过之后,我们发现,外卖的价格早就恢复了正常,打车的费用有时候甚至比出租车还要贵。
有了这些过去的经验,一个疑问就摆在了大家面前:眼下这波汽车“价格战”打得这么凶,等它结束之后,那些现在“骨折价”的燃油车,价格会不会也像坐过山车一样,重新涨回到原来的高位呢?
咱们这些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会不会等到最后,反而错过了最佳的入手时机?
这个疑问非常现实,也符合我们对一般市场规律的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今天的汽车市场,特别是具体到“燃油车”这个品类上,答案可能就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了。
一个大概率会发生的事实是,即便这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偃旗息鼓,燃油车的价格,恐怕也再也回不去了。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促销,而是一场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市场变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次的降价潮和以往的补贴大战有着本质的区别。
过去的外卖、网约车之争,是同一赛道里的玩家为了争夺用户而进行的烧钱游戏,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没有变。
但今天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颠覆性的革命。
主角,就是新能源汽车。
燃油车面临的不是同类竞争者的价格挤压,而是一个全新物种的“降维打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就在几年前,比如2019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还像个新生儿,全年的市场渗透率还不到5%,大街上看到一辆绿牌车都觉得很新鲜。
然而,变化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到了2024年的4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历史性地突破了50%。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在中国,每卖出两台新车,就至少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过去的“补充”和“未来趋势”,变成了眼下实实在在的“市场主流”。
在这样一个市场格局下,燃油车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尴尬。
它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新能源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侵蚀,整个燃油车板块处于一个持续萎缩的状态。
在经济学常识里,一个供给过剩、需求不断萎缩的商品,怎么可能具备涨价的基础呢?
这就好比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功能机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厂家想的只会是如何清库存,而不是如何把诺基亚卖出苹果的价钱。
所以,燃油车降价,并非单纯的战术选择,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市场萎缩的无奈自救。
更何况,那些曾经以制造燃油车为荣的汽车巨头们,自己都已经用行动表明了态度。
他们不是在坚守阵地,而是在计划着如何有序地“撤退”。
比如国内的长安、北汽等品牌,早已公布了在2025年左右全面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
合资品牌里,本田也明确表示,从2027年起将不再向中国市场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
而像大众、丰田、日产这些全球燃油车时代的霸主,也都在积极地向电动化转型,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油转电”路线图。
当船长和水手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奔向新大陆的时候,没有人会再回头去给那艘注定要被淘汰的旧船粉刷、提价。
他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把旧船上的货物尽快处理掉,以换取登上新船的资本。
当然,除了这些宏观层面的大趋势,还有一个更贴近我们普通消费者的、更扎心的现实,那就是燃油车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光环”正在迅速褪色。
就算车企们心里还想着把价格涨回去,恐怕市场和消费者也早就不答应了。
回想一下过去十年,合资燃油车在国内市场是何等的风光。
那时候,很多热门车型不仅没有优惠,甚至还要加价才能提到车,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常态。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雷克萨斯。
在五六年前,你要是走进一家雷克萨斯4S店,想按指导价买一辆ES,销售人员大概率会觉得你不太了解行情。
不加个几万块钱的装饰,排队等车都是奢望。
这个品牌凭借着“工匠精神”和“进口品质”的故事,在中国市场享受了长期的品牌溢价。
可今天呢?
曾经的“加价王”变成了“折扣王”。
还是那款雷克萨斯ES,官方指导价依然在三十万左右,但实际的终端成交价已经跌破了人们的想象。
根据大量车主分享的信息,裸车价二十万出头就能拿下,经销商为了促进销量,甚至还会附赠长年限的延保和各种配置。
这种天壤之别,足以让当年加价提车的车主们感到五味杂陈。
雷克萨斯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
我们再看看那些曾经占据市场绝对主流的日系品牌,比如丰田、本田、日产,它们过去最大的资本就是“皮实耐用、省油保值”的口碑,消费者也愿意为这份“省心”多付两三万的溢价。
但现在,这套逻辑行不通了。
曾经的中级车标杆丰田凯美瑞,过去是需要排队甚至加价的“神车”,如今终端优惠动辄三四万,十四五万就能提车;本田CR-V,作为城市SUV的常青树,指导价十八万多起步,现在很多地方的报价已经跌破十三万。
日产天籁更是凄惨,这款曾经月销轻松过万的B级轿车,即便价格一降再降,销量也难以回到往日的辉煌。
这一切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购车观念的彻底改变。
当同价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能给你带来更强的动力、更低的用车成本、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流畅的智能车机系统以及越来越成熟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时,你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十几万、二十万的合资燃油车,看到的可能还是织物座椅、机械仪表、反应迟钝的车机和毫无亮点的内饰设计。
过去被奉为圭臬的“可靠性”,在巨大的产品力代差面前,显得不再那么有说服力。
说白了,不是车企们突然变得善良了,也不是他们不想赚钱了,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溢价体系”被新兴的竞争者彻底打碎了。
当消费者发现,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体验好得多的产品时,那个曾经笼罩在老牌车企头上的“品牌滤镜”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市场已经不再为故事和情怀买单,而是回归到了产品价值本身。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燃油车别说涨价了,能顺利地把车卖出去,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因此,指望这波“价格战”过后燃油车价格还能大幅反弹,确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