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与卡车对撞测试的“火药味”还没散尽,长城魏建军一句“我们的车不敢去”,又给行业添了一把热议的柴火。
老平要说,这场看似简单的碰撞争议,背后是中国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竞争的关键转折点。
第一,魏建军的“不敢”,是技术敬畏还是营销智慧?
当车主在坦克500发布会上追问“长城敢不敢撞卡车”时,魏建军笑答“你非让我得罪人”,随后坦言“不敢去”。这话看似示弱,实则暗藏锋芒。一来,他点破了非标准测试的争议性——卡车空载、速度配比不透明、结果难证真伪;
二来,长城作为老牌车企,更愿用国标认证说话,而非参与“定制化”的视觉秀。老平认为,这恰恰是对行业浮躁风气的清醒抵制。
第二,理想“撞卡车”为何撞出三方声明?
理想发布会上的重卡对撞视频,卡车驾驶室倾倒压向i8前窗的画面确实震撼,但因未打码暴露乘龙卡车品牌,瞬间点燃侵权争议。东风柳汽连发声明斥其“扭曲传播”,最终逼得理想、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联合致歉,呼吁“杜绝贬损性对比”。老平看来,这场闹剧暴露了车企的营销焦虑:安全本该靠技术沉淀,却沦为博眼球的道具。
第三,行业默契正在形成:安全不是“碰”出来的!
魏建军的谨慎与三方的火速和解,折射出车企的集体觉醒。清华大学专家早就指出:中国尚无乘用车与卡车对撞的国标,车企自设条件等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今三方声明强调“聚焦技术创新,回归产品本质”,恰是给行业划出红线——安全不是靠撞赢别人证明的,而是靠每一辆车的真实道路表现。
老平结语
这场碰撞风波,表面是魏建军的机智回应,本质是行业对恶性竞争的集体反思。
中国汽车要走向全球,既不能靠“碰瓷式营销”,也不能靠“口水仗”,而是扎扎实实做强三大件、电池安全和智能系统。当企业放下噱头、敬畏技术,消费者才能用上真正安心的车。毕竟,安全这条路上,没有赢家通吃,只有生死与共。
(本文仅代表老平个人观点,欢迎理性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