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买车,可能都不问这车是啥牌子了。
直接问,里面装的是不是华为?这句话我觉得可能真会变成将来的常态。
你看小鹏这次推出的X9,首发亮点居然不是它的悬架调校,也不是那套什么无损音乐系统,而是标配华为的电机。
我还真搞不清楚,怎么说呢?没有故意卖关子,简单点讲,就是华为在整车里的地位,已经超出了传感器、半导体供应链那层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一次跟朋友聊天。
他是在某个大修厂工作。他说:你知道吗?现在一辆车,谁的零件占比最高?不光是芯片、传感器,甚至包括电机,没人敢说家里的电机就一定是国产,但大部分确实都用华为的。
我还记得他笑着补充一句:‘中国制造不是某个产品,是一套能力。’这个比喻挺有意思。
但我心里也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汽车里真正值钱的东西,可能不再是那块牌子,而是那个芯。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想过去,博世、爱信、采埃孚这些大佬,确实算是汽车核心供应商。他们的技术,我们见到,几乎代表行业准入门槛。
站在制造链的角度看,供应链也变了。就像我前几天查资料,上游的电机产线,一条普通的电机线圈就像面粉一样繁琐,又像生活中做点心那样工艺繁复。 估算一下,小批量定制电机的成本,可能比整体车价的5%还高。
但,现在华为动用了它的工程能力,把这个电机系列搞得更好、更便宜。那他们还会只卖硬件吗?我猜不。背后,肯定还有软件、算法的加持。就像手机里那台芯片,变得不只是硬件,更像一台计算机的心脏。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看到一句话:华为在车里的角色,已不只是提供一块芯片,而是赋能整辆车。 这句话,简短又直白,活脱脱在描述,未来的汽车,可能最重要的不是车子本身,而是一套集成的平台和生态。
说到平台,我还想跑题说点别的。你觉得,现在的消费者,真的懂车吗?我觉得,不完全。很多人买车,只在意看得见的硬件,比如大屏,或者朋友说的品牌认知。
但实际上,里面的软实力——比如车载芯片的算力,或者华为那套车规级软件,才是真正决定体验的核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像以前买手机,品牌一打就懂了。苹果、三星、华为,光靠品牌撑场。但汽车不一样。别以为车子外壳漂亮,心里的东西就一定可靠。年轻朋友在群里说:我一个朋友买了辆某品牌的SUV,开了2年才发现,那个传感器经常失灵,要回厂修三次。 这些细节,才最扎心。
而这个华为+车企的合作模式,更像是软件赋能硬件。设计和制造成本,可以从上百个零件整合为20个核心模块。就像厨房里,用一台万能料理机,代替了过去的刀、榨汁机、搅拌机。
这个套路,为什么会越来越流行?我觉得,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门槛逐渐降低,二是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使用体验,不在乎是品牌还是传统技术。
(再跑题一小段)你会不会觉得,汽车行业这几年变得像苹果生态一样?一整套的体系,从芯片、操作系统到软件服务,都在被互联网化、智能化。
有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麻烦——华为的芯片和系统,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价格和成本控制难不难?我觉得不一定。虽然华为的性价比不错,但换算成整车成本,可能还是要比传统供应商高出20%左右。
这个价值其实很微妙。消费者只知道有华为,就行了,但真要走到量产,把成本压下来,还是要依靠规模化和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咱们得考虑一个变数:华为自己,能不能把这块芯变成标准?还是说,只是跟某几个车企合作的特殊供应?这个,不能一口咬定。
就算是这种核心零件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比如原来电机,是供应商按图纸做,谁都能做,现在变成华为提供方案,其他厂商都模仿的范畴变小。
这样一来,未来条件好的,专研产品的厂家会更有市场空间。反之,不熟悉芯片+软件生态的车企,可能会被甩开。
我一直觉得,像华为这样,把技术品牌变成核心零件的事儿,它不是简单的供货关系,更像是一种赋能关系。而这,就标志着汽车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零部件中心化。
(这段先不打草稿,毕竟还得守住内容的落地感)你是否也觉得,未来买车时,我们会不再问这个牌子是哪个品牌,而直接问里面装的芯片是华为的吗?这倒是我没完全想过,但似乎挺合理的。
不明道,这个生态变还能怎么闹出新花样?又或者,是不是以后的自主品牌,都得跟芯片带头人合作,才能站稳脚跟?这点,真有点期待,又想点疑问。
好了,不扯了,等下还得去看一场车展。你觉得,除了华为外,谁能抢到这局芯片+软件的蛋糕?这问题,稍后还得细琢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