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

引言

2025年10月,新能源车圈又被搅得乱哄哄的。

这一次炸出来的主人公叫深蓝L06。

十月中旬的时候,这台车突然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物流线上,几十辆贴着"深蓝L06"标签的运输车在各条高速公路上跑得飞快,就跟赶时间去参加什么重要会议一样。

网友们眼疾手快地拍到了到店实车,车尾上赫然写着"发运中"三个字。

这消息一出,整个汽车论坛都炸了。

有人兴高采烈地在评论区喊"等这车等得太久了",也有人骂骂咧咧地说"价格还是不公布,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从今年九月初的发布会亮相,到现在十月的全国发运,深蓝L06这两个月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可最离谱的事是什么呢?配置表上写得那叫一个豪华——激光雷达、3纳米芯片、无框车门、法拉利同款磁流变悬挂,这些东西都给你堆上去。

活脱脱就像在跟隔壁品牌叫板,说"你看看我这配置,是不是比你狠"。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台"配置怪物",官方的价格始终捂得死死的。

问销售人员价格是多少,销售就给你打太极:"快了快了,再等等就知道了。"

刷直播间的时候,那些主播们也都学会了玩心理战,总是在视频里暗示性价比有多强,但就是不敢直说一个数字。

这就奇怪了。

如果配置真的这么强,为什么不直接把价格公布出来,来一个"一刀切"式的定价?

为什么非要吊人们的胃口,一直到第四季度才打算上市呢?

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有驾

第一部分: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

先说配置这件事。

如果你仔细看过深蓝L06官方发布的配置表,你就会发现,这台车干的事儿其实很"拧巴"。

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把本来应该出现在20多万甚至30万级别豪车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塞进了15万级别的中型轿车里。

这在汽车业界,其实不是什么常见的操作。

先说最醒目的——激光雷达。

全系标配,一个都不少。

这东西在什么车上才能见到?以前只有那种特别高端的豪华品牌,或者是走高端路线的新势力才敢这么干。

深蓝直接就把这门槛给砸碎了,告诉消费者:不管你买哪个版本的L06,激光雷达就是标配,没有选装、没有减配的说法。

再说座舱芯片——联发科天玑3纳米车规级芯片。

这是什么概念?3纳米的工艺制程,放在手机领域,那就是苹果最新款iPhone的技术水平。

在汽车领域,更是罕见得不行。

今年十月二十一号,深蓝官方公布了这颗芯片在安兔兔汽车车机跑分榜上的成绩:163万多分,稳稳地拿了第一名。

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在深蓝L06的中控大屏上使用各种智能功能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卡顿、反应迟钝的感觉。

语音识别、地图导航、各种APP的运行速度,全都能达到"丝滑"的程度。

车机的反应速度能有多重要?想象一下,你在高速上用语音指令改变导航路线,或者临时查一个信息。


如果芯片不行,你喊三遍语音助手才能反应过来,那就太尴尬了。

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有驾

深蓝L06这台芯片的性能,比很多新势力品牌的顶配版本都要强。

接着是舒适配置——无框电吸车门、副驾零重力座椅、全景天幕、环绕式音响系统。

无框车门这东西看起来很"秀",但实际上成本高得吓人。

因为要保证密封性、要保证车窗的升降流畅度、还要防止漏风漏水,每一个环节都得精心设计。

合资品牌里,通常只有15万块钱以上的车型才能配这东西,而且往往还只是高配或顶配版才有。

深蓝L06反过来了,全系都有无框车门。

副驾那个零重力座椅也是从飞机座椅的概念借鉴过来的。

你坐上去的时候,整个躯干的压力能被充分分散,特别是长途驾驶的时候,不容易感到疲劳。

全景天幕呢,从物理面积来看,覆盖的面积达到了1.9平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不管你坐在前排还是后排,抬头往上看,天空就在那儿。

特别是在城市快速路上跑的时候,或者是在郊外自驾,这种感受能显著提升乘坐的体验。

动力和续航方面,深蓝L06也没有做减法。

纯电版的最高续航能达到670公里——这是CLTC工况下的官方数据,实际上路续航肯定会有折扣,但即便打个八折,也有500多公里,足以覆盖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需求。

增程版就更有意思了。

配的是一台1.5升排量的增程器,最大功率72千瓦。

配合上175千瓦的电机,这套组合的纯电续航达到了180公里到240公里不等,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可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纯电状态下行驶,只有在跑长途的时候,增程器才会启动给电池补能。

这样的设计逻辑,既保证了日常通勤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也彻底解决了续航焦虑。

底盘悬挂用的是磁流变悬架系统。

这套系统来自一家叫京西的供应商,代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悬挂技术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拉利296 GTB用的也是这套技术。

磁流变悬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在液体悬挂里加入铁粉,通过改变电磁场强度,来实时调整悬架的软硬程度。

你在城市里开的时候,它可以很柔软,把每个颠簸都吸收掉。

你在高速上跑的时候,它能瞬间变硬,保证操控稳定性。

这套系统的成本有多高呢?通常来说,装一套磁流变悬架,成本就能上万块钱。

而深蓝L06这次是全系标配。

你看,这就是深蓝这波操作的核心逻辑。

它不是说挑挑拣拣地选几个高端配置来吸引眼球,而是把高端车上的好东西,按照一套完整的逻辑框架,全部装进了一台15万级别的车里。

激光雷达、3纳米芯片、无框车门、零重力座椅、磁流变悬挂——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台"配置天花板"的车。

为什么深蓝能这么做呢?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得从长安汽车的技术储备和战略布局来说起。

长安汽车是老牌央企,这些年不声不响地砸进去了大量的研发资金。

在电池领域,长安自主研发了"金钟罩电池"。

这套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快充能力,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在增程器方面,长安深蓝的增程系统热效率已经达到了44.28%。

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有驾

这个数据是什么水平呢?

要知道,丰田的混动系统THS,热效率也才43%左右。

这就意味着,长安在增程技术上,已经超过了那些传统的国际大厂。

在芯片和智驾方面,长安和华为、联发科都有深度合作。

这些合作关系给了长安拿到最新芯片的便利条件,而且成本可能比那些单独从市场上采购的新势力品牌还要低。

换句话说,别人是花钱去买现成的技术和配件来堆配置,而深蓝是从自己的技术库里去挑最好的东西往车上装。

这两种思路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有本质的不同。

前一种做法,成本控制空间有限,后期如果销量不达预期,就容易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局面。

后一种做法,因为技术是自主研发的,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长期的盈利空间更大。

第二部分:配置全曝光,但"价格谜题"背后藏着哪些行业潜规则?

现在回到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价格为什么还不公布?

这件事儿其实反映了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在2025年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变化。

先看一组数据。

到今年为止,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得特别猛。

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乘联会的统计报告。

他们统计了15万到20万元价位的新能源车型,去年这个价位的车销量是什么样,今年又是什么样。

结果发现,虽然整个15到20万级别的轿车市场销量有所下滑,但是那些配备了激光雷达的车型,销量反而在高速增长。

这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者现在选车的逻辑已经变了。

以前选车的时候,大家看的是品牌、看的是配置有没有。

现在选车的时候,大家开始算账了。

他们会掂量:"这个价位,我能买到什么样的黑科技?"

他们会比较:"同样是15万块钱,这台车的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能力,为什么比那台车强?"

深蓝L06抓住了这个消费者心理的变化。

它干的事就是直接把高端车才有的配置,往这个价位塞。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的打法。

隔壁的某些品牌,15万的车,可能连激光雷达都没有,自动驾驶能力也就一般。

人家深蓝,15万块钱,激光雷达、3纳米芯片全都有。

这个对比摆出来,谁会更吃香?显然是深蓝。

可问题就在这儿——配置这么强,成本肯定不低。

这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深蓝如果把价格定得太高,比如说16万以上,消费者就会觉得:"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不加点钱去买某个豪华品牌的入门款呢?"

可如果价格定得太低,比如说13万块钱以内,那利润空间就特别紧。


后续的服务保障就跟不上,品牌的溢价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候,深蓝的选择就变得有趣了。

它选择了"先不公布价格"。

这看起来像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心理战。

从九月初发布,到现在十月,快要两个月了,消费者们还在猜测价格。

有人说"肯定是14万起",有人说"应该在15万到16万之间",还有人说"看配置,没准要16万多"。

这个"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营销过程。

整个网络上,关于深蓝L06价格的讨论热度,反而比那些直接公布价格的同级别车还要高。

为什么?

因为有悬念,有期待。

消费者们在网上讨论"深蓝L06价格会是多少"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帮深蓝做免费宣传。

每一个"猜测",都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这台车。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吊胃口效应"。

当消费者越等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心里反而会越认为"这车肯定值价钱"。

因为要不然,官方怎么敢这么"神秘"呢?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深蓝迟迟不公布价格,还有一个实际的原因。

激光雷达的供应成本今年波动比较大。

有些供应商因为良品率的问题,成本反而涨了。

磁流变悬挂的供应商,在今年也面临过产能和成本的调整。

3纳米芯片虽然是和联发科合作,但是在整个供应链的配合上,也需要不断优化。

深蓝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和各个供应商进行最后的"砍价"。

争取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把成本压到最低。

这样才能在定价的时候,既保证利润空间,又能有竞争力。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竞品的动向。

汽车市场这个圈子,大家都在看别人怎么动作。

如果深蓝先公布价格,隔壁的竞品品牌就有了参考。

他们可以根据深蓝的价格,来决定自己的定价策略。

如果深蓝一直不公布,竞品就陷入了"盲棋"的状态,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等到深蓝突然公布价格,竞品可能就反应不及了。

这种"信息优势"在商业竞争中有多重要,不用多说。

从媒体和舆论的角度,这个"价格谜题"也制造了源源不断的话题。

每隔几天,就有汽车评测的自媒体账号,发出标题诱人的文章:"深蓝L06价格或将..."、"深蓝L06定价揭秘..."。

这些文章底下的评论区,总是热火朝天。

网友们在那儿热烈讨论,猜测价格,表达期待。

这种热度,是花钱买广告都买不来的。

所以,深蓝的"价格保密战术",看起来很任性,实际上是一盘很大的棋。


第三部分:深蓝L06的"价格悬念",到底是自信还是冒险?

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有驾

深蓝这一次的操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2025年的一个重大变化——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在大幅提升。

五年前,甚至三年前,你要是说一台国产车的配置能赶上合资品牌,估计没人会信。

大家心目中的"好车",就等于合资车,等于进口车。

但现在?

现在的情况变了。

深蓝L06这台车,敢于把最新的、最强的技术直接装上去,然后大声告诉消费者:"看,这就是国产车的水平"。

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

是建立在长安这些年持续投入研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这种自信也带来了风险。

深蓝要是把价格定错了,后果会很严重。

假如最终公布的价格是16.5万以上,那消费者的反应会是什么?

可能就是:"配置是挺强,但这个价位,为什么不加点钱去买某个知名豪华品牌呢?"

特别是在消费者心中还存在品牌等级观念的情况下,价格太高会直接杀死购买欲望。

反过来,如果价格定得太低,比如13万以内,那虽然能快速冲销量,但对于品牌形象的伤害也会很大。

消费者会想:"这么强的配置才卖13万?那这个品牌得多着急卖车啊?"

这样的联想,对品牌的长期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而且,如果前期定价太低,后续的改款或者推出新版本,要提价就会很困难。

消费者会觉得:"凭什么新款要更贵?"

这样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所以,深蓝的"价格悬念",其实是在做一个非常复杂的成本效益计算。

它要在销量、利润、品牌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太便宜,伤品牌;太贵,没销量;定在中间,消费者又会觉得"为什么不直接看竞品"。

这道题确实很难做。

从行业的历史教训来看,有个案例特别值得参考。

去年,有个新势力品牌也干过这么一出"配置拉满+价格保密"的事。

结果呢?

拖了一个月才公布价格,期间被竞品抢走了可观的客户资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

你一开始能吊起他的胃口,但如果太久不给他答案,他就会去别的地方找答案。

隔壁品牌的新车也陆续上市了,消费者可能就转身去看那边的车了。

这个教训对深蓝来说应该是清楚的。

所以,深蓝应该不会继续拖延。

按照官方的口风,价格公布应该就在10月到11月之间。


到时候,深蓝会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

发运即开卷,深蓝L06凭啥敢喊配置堆到天花板?-有驾

它是要走"性价比路线",用一个让消费者"尖叫"的价格,比如14.98万起,来快速抢占市场?

还是要走"品牌溢价路线",用一个相对高一点的价格,比如15.98万起,配合各种权益组合包,来维持品牌形象?

这个选择,会直接决定深蓝L06的市场命运。

如果走性价比路线,销量可能会很爆炸,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拖累深蓝品牌的整体定位。

如果走品牌溢价路线,销量可能不会那么猛,但品牌能站稳脚跟,后续推高端产品就更有底气。

深蓝这一次的赌注,实际上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大。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这些问题,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在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关于深蓝L06,网友们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其实都戳到了问题的核心。

首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这么强的配置,会不会后期减配?"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它反映了消费者的一个真实的担忧。

在汽车行业,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某些品牌早期为了冲销量或者树立品牌形象,把配置定得特别高。

可一旦车卖得差不多了,或者销量没有达到预期,就开始悄悄地"缩水"。

有些配置从标配变成选装,有些功能从硬件配置变成软件限制。

这种操作虽然不太光彩,但在业界确实存在过。

深蓝未来会不会这么做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深蓝在这方面的声誉还是不错的。

看之前推出的S05、S07这些车型,官方承诺的配置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的缩水。

但是,这一次的L06,确实涉及到几个特别贵的成本件——激光雷达、磁流变悬挂。

如果后续销量不达预期,深蓝可能会考虑在"选装包"的设置上做文章。

比如,原本是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可能会在后期车型更新的时候,变成某些版本的选装配置。

这样既不算是"减配",因为技术上还是有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成本就增加了。

这是业界很常见的一种"温和"的调整方式。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价格到底会定多少?"

网友们的猜测范围特别广,从13万多一直到16万多,什么说法都有。

从深蓝目前的品牌定位和这台车的成本结构来分析,价格最有可能落在15万到16万这个区间。

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首先,L06的配置确实很强。

激光雷达、3纳米芯片、磁流变悬挂,这三样东西的成本加在一起,就不会太低。

其次,深蓝需要维持品牌的形象。

如果定得太低,消费者会质疑深蓝的定位。

最后,还要参考同级别竞品。

比亚迪秦L系列的同级别车型,现在的价格基本在14万多到15万多这个范围。

深蓝如果想要有竞争力,又要突出自己的优势,15万到16万这个区间是最合理的。

但这只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推测。

实际的定价,还要看深蓝的最终决策。


第三个问题是:"这么卷配置,车企真的能赚钱吗?"

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商业的本质。

短期来看,深蓝可能会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

就是说,不追求每台车的利润有多高,而是通过销量的增加,来实现整体的利润目标。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销量高了以后,供应链的成本会大幅下降。

你的采购量大了,供应商自然会给你更好的价格。

生产流程的效率会提升,单位成本会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卖得越多,成本越低,利润空间就越大。

但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销量一定要起得来。

如果深蓝L06的月销量能突破一万台,那这套逻辑就成立了。

长期来看,深蓝还能通过后续的保养、保险、增值服务等方式,来赚更多的钱。

但如果销量只有几千台,那情况就很尴尬了。

成本下不来,利润就很微薄,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这种情况下,就是真的在"赔本赚吆喝"了。

所以,深蓝L06的价格公布之后,最关键的还是看销量。

销量起来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销量没起来,再好的配置也白搭。

结语

深蓝L06的"价格谜题",说到底反映的是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的一场深刻变革。

从前几年的"拼活下来",已经演变成了现在的"拼活得好"。

国产品牌开始有底气和国际大牌去掰手腕了。

深蓝敢把配置堆到天花板,正是这种自信的表现。

但自信的背后,也隐藏着挑战。

价格定错了,市场就可能掉链子。

销量起不来,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品牌形象维护不好,后续就可能被质疑。

这些风险,深蓝的管理层应该都看得很清楚。

所以,无论最终的定价是多少,深蓝一定是在经过了反复的计算和推敲之后,才会拍板决定。

对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机会。

可以在深蓝公布价格、开启预售之前,好好研究一下同级别的竞品,做到心里有数。

等到深蓝的价格和购车权益一公布,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看看是不是真的"香"。

毕竟,在这场"配置大战"里,最终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掏钱去买车的消费者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