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丰田“价量双降”,为何仍赚得盆满钵满?
国内车市,风向变了。
变了。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曾经,丰田是“省油耐用”的代名词。是4S店门口排长队的底气。是二手车商嘴里“保值王”的标签。如今呢?打开某汽车APP,搜索“一汽丰田”——“销量下滑”。搜索“广汽丰田”——“电动化迟缓”。搜索“雷克萨斯”——“加价时代终结”。
一片唱衰声。
可就在舆论的寒流中,丰田交出了一份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财报:2023财年,营业利润5.352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92亿元。同比增长96.4%。创历史纪录。
什么概念?中国六大车企利润总和,仅为丰田的29%。比亚迪300亿。上汽141亿。理想117亿。长城70亿。吉利53亿。广汽44亿。加起来——725亿。还不够丰田的零头。
荒谬吗?不。真实。
中国市场,真的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14亿人口。全球最大单一汽车市场。谁不想分一杯羹?丰田也想。但它没把所有筹码押在这里。
你看它的利润地图。日本本土市场,贡献了1.58万亿日元的利润增量。占总增长的60%以上。日本消费者还在为新款皇冠、普拉多、埃尔法买单。价格坚挺。没有“腰斩”。
北美呢?利润增加4503亿日元。凯美瑞、RAV4、汉兰达依然是家庭用车首选。皮卡Tacoma一车难求。加价提车?在北美,这很正常。
欧洲?利润增长3513亿日元。混动车型在高油价环境下反而更受欢迎。小型车Yaris Hybrid销量稳中有升。
东边不亮。西边亮。
全球8000万车主。这是什么概念?每100辆在路上跑的车里,就有近3辆是丰田。它的根基,是全球。不是单一市场。
中国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为什么?智能化落后。车机卡顿。语音识别像“人工智障”。辅助驾驶?L2都勉强。比亚迪的DiPilot。蔚来的NOP。小鹏的NGP。早就把丰田甩在身后。
电动化呢?bZ4X,来得太晚。设计保守。续航平庸。价格没优势。面对Model Y、元PLUS、深蓝S7的围剿,毫无还手之力。
曾经引以为傲的混动技术——THS。在比亚迪DM-i面前,也不再神秘。综合续航2000公里?丰田要买中国的技术了。你敢信?
但丰田没慌。它在憋大招。氢能源。固态电池。它押注的是十年后的赛道。不是眼前的销量榜。
它知道,东南亚需要皮实耐用的SUV。中东需要高油耗但高通过性的越野车。欧洲需要低排放的混动。北美需要大空间的家庭MPV。
全球战略,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市场的“价量齐跌”,确实存在。但对丰田而言,只是局部调整。不是生死存亡。
它依然在赚钱。赚全世界的钱。
我们总说“得中国者得天下”。可丰田用数据告诉你——得全球者,才真正无敌。
它的工厂在泰国。研发中心在德国。电池合作在宁德。氢能布局在澳洲。
它不依赖任何一个国家。却能在每个市场找到生存空间。
反观我们的一些车企。在国内风生水起。一出海,就水土不服。品牌溢价?几乎为零。
这才是差距。
丰田的“神话”破灭了吗?在中国市场,某种程度上,是的。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不再为LOGO买单。
但在全球?它的神话,正在续写。
2024年8月,全球销量同比增长9.4%。今年累计销量已达726万台。目标1000万台。
它没有倒下。反而更强大。
我们太容易以中国视角看世界。觉得这里天塌了,全球就完了。可世界很大。市场很复杂。
丰田的教训是什么?技术迭代,慢不得。THS再强,也扛不住DM-i的颠覆。车机再稳,也敌不过大屏+智能的诱惑。
它的启示又是什么?全球化布局,是抗风险的终极武器。一个市场失守,还有五个市场在支撑。
未来会怎样?丰田宣布,将加速电动化。2026年,推出10款新EV。固态电池2027年上车。
它在追赶。用它的节奏。
而我们,是否也该思考——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究竟该怎么走?是复制特斯拉的高端路线?还是走奇瑞、长城的性价比模式?抑或,像比亚迪一样,全产业链出海?
答案,不在会议室。在墨西哥的街头。在挪威的充电站。在印尼的工厂。
丰田的故事,还没结束。
它在中国受挫。但在世界,依然领跑。
这,就是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