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本该是车企冲销量的好时候,结果今年的“银十”直接变成了“降十”。你打开买车APP,满屏都是“限时特惠”“清仓钜惠”,搞得跟双十一抢券似的。说实话,现在买燃油车,真有点像在捡漏——不是车不行,是价格太上头了。前几天我翻了一圈10月的降价数据,看完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捷豹XEL直接打五折?奔驰GLA跌得比国产还狠?轩逸朗逸这些“国民神车”也扛不住了? 这哪是降价,简直是车企集体跳水,姿势还一个比一个狠。尤其是合资品牌,以前高高在上,现在一个个都快“跪着卖”了。今天咱不吹不黑,就坐下来聊聊,这波“跌麻了”的燃油车,到底值不值得抄底?
先说最狠的——豪华品牌。以前开捷豹、路虎那是“走路摇头晃脑”的存在,现在?捷豹XEL直接跌52%,裸车价快干到20万出头了。你没听错,一台中型后驱豪华车,价格比很多国产SUV还低。这波操作,你说是“真香”还是“打脸”?毕竟当初顶呱呱的品牌溢价,现在天都塌了。同门的XFL也跌了48%,50万级的行政座驾,现在30万就能拿下。英菲尼迪QX50、路虎发现运动版这些,跌幅全在45%以上,简直是“骨折清仓”。就连奔驰GLA这种挂着三叉星标的SUV,也跌了46%,裸车价跌破20万。你说老车主气不气?怕是已经“气的蹦起来”了。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波确实是“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机会。问题是,你敢买吗?品牌光环还在不在?后期养护会不会劝退?
再看一线豪华三强,奥迪A4L这个曾经的“驾驶玩具”,现在优惠超35%,2.0T低功率版本落地才25万左右。宝马X1、奔驰CLA这些车型,跌幅也都在35%以上。以前加价提车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现在是“你不买,我降价”。说实话,这个价格买一台BBA的燃油车,配置还不低,真香定律可能又要生效了。但你也得想清楚,这些车的三电技术可没新能源车那么先进,油耗也不低,未来几年保值率估计得“跌冒烟了”。你是图现在便宜,还是看长远?
转到主流合资阵营,那才叫一个“全员受伤”。轩逸、朗逸、卡罗拉、速腾、伊兰特这些常年霸榜的“国民神车”,现在优惠一个比一个猛,普遍在34%-44%之间。轩逸经典款裸车都快杀进8万以内了,朗逸1.5L版本落地才10万出头。你说这价格,新能源车看了都得抖三抖。但问题是,这些车虽然便宜了,可产品力呢?轩逸坐着是舒服,但动力肉得像“买菜车”里的拖拉机;朗逸底盘稳,可内饰塑料感太强,科技感几乎为零。卡罗拉省油是出了名的“燃油经济性”好,可开起来那叫一个无聊,完全没“驾驶玩具”的感觉。这些车降价,更像是在“用空间换时间”——用低价守住最后的市场份额。
再看B级车这边,雅阁、凯美瑞、天籁这三位“老咕噜棒子”,曾经是家用B级车的标杆,现在也扛不住了,全系跌幅超30%。雅阁1.5T落地20万出头,凯美瑞入门版甚至能干到18万?你敢信?以前这些车可是加价都难提,现在经销商恨不得倒贴你油卡。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车的可靠性还是顶呱呱的,尤其是凯美瑞的省心、天籁的大沙发、雅阁的动力响应,各有各的强项。但智能化?别闹了,L2级辅助驾驶都得顶配才有,车机系统卡得像2010年的安卓机。你花20万买台车,却用着10万级的智能体验,心里能平衡吗?
这时候就得拉个对手出来比比了——比如比亚迪汉DM-i。虽然它是新能源,但价格区间和这些B级燃油车高度重叠。汉DM-i百公里油耗才4L出头,纯电续航120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这燃油经济性直接把雅阁凯美瑞按在地上摩擦。智能化更不用说,DiPilot辅助驾驶、大屏车机、远程控制,样样都比合资车支棱。关键是,它价格还没贵多少。你说,消费者还怎么会为一台“油老虎”多付几万块?
还有像长安CS75 PLUS这种国产SUV,优惠后12万左右就能拿下顶配,配置拉满:L2辅助驾驶、全景天窗、座椅加热、氛围灯……反观同价位的大众途岳或者本田XR-V,连个像样的车机都没有,座椅还是手动调节。你说合资车这波降价,是不是有点“晚了”?市场已经被国产和新能源瓜分得差不多了,现在才想起来降价,多少有点“打脸”的味道。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波燃油车降价,到底是“真香”还是“劝退”?从消费者角度看,能用以前一半的价格买到曾经高不可攀的豪华车,确实是上头。但你也得掂量清楚:品牌光环褪色、保值率暴跌、技术迭代缓慢、智能化落后……这些坑你能不能踩?如果你只是图个代步、开个几年就换,那现在抄底一波,没毛病。但如果你想要长期持有、追求科技体验和用车品质,那可能还是得看看新能源或者新款国产车。
这波价格战,说白了就是燃油车在“用最后的体面换销量”。合资车伤得最狠,因为它们既没豪华品牌的底子,又没国产车的配置和智能化,夹在中间最尴尬。降价能救一时,但救不了永远。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波“跌麻了”的燃油车,你会考虑抄底吗?还是转身投入新能源的怀抱?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