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车企营销的底线在哪里?

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被中型SUV撞到四轮腾空、驾驶室倾倒的画面在理想i8发布会上播放时,这场看似震撼的安全测试瞬间点燃了舆论火药桶。乘龙卡车连夜反击"被摆了一道",中国汽研坚称"测试合规",而网友争论的焦点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碰撞测试究竟是为安全护航,还是为营销服务的视觉盛宴?

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车企营销的底线在哪里?-有驾
image

碰撞测试引发的行业地震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的对撞视频显示:两车以100km/h相对速度(理想i8时速60km/h+卡车时速40km/h)正面对撞后,乘龙卡车出现四轮离地、驾驶室前翻压在SUV前窗的罕见场景。理想借此强调i9的A柱、B柱、C柱零变形,却因未对卡车品牌打码引发连锁反应。

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车企营销的底线在哪里?-有驾
image

乘龙卡车次日通过抖音官方账号三连回应:"法务正在处理""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同时发布ECE认证的碰撞测试视频自证。中国汽研7月31日回应称测试"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但承认这属于非强制性开发验证项目。这场罗生门暴露出车企在营销创新与安全伦理间的艰难平衡。

碰撞测试沦为营销工具?盘点三大行业乱象

定制化测试场景的视觉魔术
本次测试设定的100km/h相对速度远超实际道路卡车事故常见工况。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数据显示,真实卡车碰撞中相对速度超过80km/h的案例不足5%。车企通过极端条件制造"卡车被撞飞"的视觉奇观,本质上与消费者安全需求脱节。

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车企营销的底线在哪里?-有驾
image

选择性呈现的信息迷雾
理想最初发布的未打码视频中,乘龙卡车方向盘标识清晰可见,后续版本却紧急打码。类似操作在行业屡见不鲜:某德系品牌曾将25%偏置碰撞A柱弯折画面与"全优安全评级"同屏展示,某新势力则刻意模糊电池起火后的应急处理时间。

第三方机构的角色困境
执行本次测试的中国汽研"SUPERCRASH超级试验"平台,其商业属性引发质疑。对比欧盟NCAP由成员国政府分摊费用的运作模式,国内第三方机构"谁付费谁受益"的潜在风险,可能削弱测试公信力。

法规空白下的安全焦虑

我国现行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仅规范乘用车对固定壁障碰撞,对混型车辆碰撞、非标测试宣传尚无明确规定。汽车安全专家李明启指出三大矛盾:企业研发需要自由探索空间,但公众有权获知真实安全水平;创新测试方法推动技术进步,却可能牺牲科学严谨性;商业宣传需要记忆点,但过度表演会扭曲安全认知。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强调的"真实场景防护"原则颇具启示:其驾驶室后移技术在实际事故中能降低40%伤亡率,这种基于真实数据的安全设计,比实验室的定制化表演更具参考价值。

构建健康生态的破局之道

行业协会应牵头建立非标测试认证体系,强制披露车辆状态、碰撞角度等关键参数。测试机构可借鉴德国ADAC模式,设立独立于营销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对于车企而言,需重新审视安全价值观——沃尔沃1959年发明三点式安全带后主动开放专利的案例证明,真正的安全创新从来不需要噱头加持。

结语:当安全成为表演,谁为生命买单?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商业逻辑对安全伦理的侵蚀。正如乘龙声明所言:"安全防线应筑于真实场景,而非实验室的定制奇迹。"当车企忙着用四轮离地的视觉奇观收割流量时,或许该重温奔驰那句广告语——"安全不是用来表演的戏法,而是必须兑现的生命承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