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换车的事儿,他那叫一个抓耳挠腮。电车是真·蛊惑人心,琳琅满目的智能配置,恨不得把卧室都塞进去;可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少了份“安稳”。就像那位昊铂HT车主,停车有“天眼”一般的全景影像护航,车身钢材硬得像深海潜艇,气囊恨不得把车厢填满,这“安稳”,确实让人心头一热。
可话说回来,这种“安稳”,真的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吗?
先聊聊这“天眼”。在逼仄的老小区或者新手上路,简直是救命稻草。但你有没有想过,过度依赖这些“拐杖”,会不会让我们开车变得越来越“白痴”?以前练就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会不会逐渐“退化”?就像用惯了导航,方向感变得一塌糊涂一样,这算不算一种“安稳依赖症”?
再说说车身钢材和气囊。没错,安全至上,谁都想活蹦乱跳的。但问题是,一味地“堆料”,是不是就意味着高枕无忧了呢?要知道,再坚固的堡垒,也挡不住疲劳驾驶、酒精上头,或者压根不把交规当回事儿的“路霸”。说白了,车再硬,还得看谁在“掌舵”。
而且,这种对“绝对安全”的迷恋,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丝丝“恐慌”?一方面,我们对当下的交通安全现状“心存芥蒂”,总觉得出门在外危机四伏;另一方面,我们又对技术进步抱有“乌托邦”式的幻想,觉得只要砸钱就能换来“金刚不坏之身”。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汽车安全的提升,并非车企“独角戏”,而是整个社会的“协奏曲”。道路规划是否合理?交通法规是否健全?驾驶员培训是否到位?这些环节“掉链子”,再安全的车也“哑火”。就像一个水桶,决定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短板”。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对“安稳”的渴求,也折射出不同群体的“诉求”。对车企而言,安全配置是“吸睛利器”,是提升品牌身价的“砝码”;对消费者而言,安全是“硬通货”,是保障人身财产的“铁壁”;而对监管部门来说,安全是“责任田”,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石”。立场迥异,对“安全”的定义和追逐也自然“南辕北辙”。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车企“军备竞赛”时,是否忽视了整个社会对安全认知的“盲点”?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驾驶员的安全素养、健全交通法规、以及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上?这可能比单纯地“加码”几个气囊,更具“醍醐灌顶”之效。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数据,说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折翼”的人数,依旧“触目惊心”。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迫切性”。砸锅卖铁换“安稳”,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盯着“车”本身,而忽略了“人”和“路”的因素,那所谓的“安稳”,恐怕也只是“海市蜃楼”。
所以啊,买车追求“安稳”,可以理解。但别忘了,真正的“安稳”,不是靠“堆砌”配置,而是靠我们每个人“添砖加瓦”,构筑一个更加安全、文明的出行生态。就像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剩下的,就得靠咱们自己“身体力行”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