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人的社交圈里都被电动车充电涨价的消息刷了屏。
许多刚刚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出行红利的车主们,突然发现常去的充电桩价格标签上的数字,不知不觉间变大了不少。
一时间,从上海到深圳,再到青岛、长沙,全国多个城市的公共充电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有些地方的涨幅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吃惊。
这就引发了一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初很多人选择电动车,一个核心的理由就是它用起来比燃油车省钱,现在充电成本上去了,这个优势还存在吗?
我们今天开电动车,真的还比开油车划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到底涨了多少,以及为什么会涨。
根据各地车主们分享的信息,这次价格调整确实不是个别现象。
以上海为例,一些公共充电站在用电高峰时段,一度电的价格已经从过去的一块一毛多,涨到了两块一毛五,涨幅接近百分之九十,这让不少习惯了快充的车主感到压力倍增。
在其他城市,虽然涨幅没有这么夸张,但也相当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公共充电桩费用普遍上浮了百分之二十到五十。
这背后并不是充电站运营商们联合起来单方面地要多赚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市场化调整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电价本身的构成和变化。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础概念,我们家里插座上用的电是“居民用电”,价格受到国家调控,相对稳定和低廉。
而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商业化运营的公共充电桩,它们使用的是“商业用电”。
商业用电的定价机制和居民用电完全不同,它的基础价格就要高出一截。
更重要的是,商业用电普遍执行“峰谷电价”政策。
这个政策是为了平衡整个社会电网的负荷,鼓励用电单位在电网空闲时多用电,在紧张时少用电。
通常,深夜是用电的“谷段”,电价最便宜;而白天,尤其是夏季的午后,工厂生产、商场运营、千家万户的空调都在全力运转,这是用电的“峰段”,电价自然也就最贵。
为了应对极端高温天气下飙升的用电需求,确保电网安全,一些地区还在“峰段”电价的基础上,推出了“尖峰电价”,也就是在一天中最热、用电负荷最大的两三个小时里,电价会进一步上浮。
充电站作为商业用户,从电网购买电力的成本在这个时段会急剧增加,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很自然地就会体现在车主最终支付的充电费用里。
所以我们看到涨价最明显的时间点,往往就是下午一两点到四五点之间。
其次,充电费用里除了电费本身,还包含了一笔“服务费”。
这笔钱是充电桩的投资和运营企业收取的,用来覆盖他们的设备成本、场地租金、日常维护和人员管理等开销。
在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起步和推广阶段,为了吸引用户,培育市场,各大运营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纷纷通过降低甚至免除服务费的方式来“跑马圈地”。
这和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网约车大战、外卖补贴大战是同样的商业逻辑。
现在,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两千万辆,充电网络也日趋完善,整个行业正在从早期的“烧钱”扩张,转向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因此,将服务费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后续服务质量的提升,就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标志着充电服务行业正在走向成熟,而不是单纯的涨价。
那么,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再回到那个核心问题:现在开电动车还省钱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优势依然巨大。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用数据来说话。
我们以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车为例,百公里油耗假设为8升,按照目前92号汽油每升8块2的价格计算,这辆车每行驶一百公里的燃油成本就是65.6元,折合下来每公里的花费大约是六毛五分钱。
现在我们来看电动车,同样以一辆主流的家用电动车为例,百公里电耗我们取一个比较适中的数值,算16度电。
即使我们按照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每次都在价格最贵的公共充电桩上,以每度电2块1毛5的“天价”来充电,那么行驶一百公里的成本是34.4元,折合每公里大约是三毛四分钱。
可以看到,即便是在这种对电动车最不利的充电条件下,它的使用成本也仅仅是燃油车的一半左右。
当然,这还是最坏的情况。
对于绝大多数电动车主来说,真实的使用成本要低得多。
因为超过七成的车主都拥有或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安装在自己家的私人充电桩。
使用家用充电桩,享受的是便宜的居民用电,并且可以在深夜“谷段”电价时充电,这时候一度电的价格可能只有三四毛钱。
我们还是按百公里16度电计算,在家充电一百公里的成本仅仅是5块钱左右,平均每公里花费只有五分钱。
这个数字和燃油车每公里六毛五的成本相比,差距是惊人的。
一年行驶两万公里,燃油车的油费支出在一万三千元以上,而拥有家充桩的电动车,全年的电费可能都不到一千元。
这中间省下来的一万多元,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能还有人会担心电池的问题,觉得虽然省了油钱,但以后换电池的费用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个顾虑可以理解,但可能有些过时了。
首先,如今的动力电池技术已经非常可靠和耐用。
主流的汽车厂家普遍为电池提供了8年或15万公里以上的超长质保,有的品牌甚至提供首任车主终身质保。
这意味着在车辆的正常生命周期内,车主基本无需为电池的健康问题自掏腰包。
其次,电池容量的衰减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正常使用下,开上七八年,电池的健康度依然能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完全不影响日常通勤。
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和我们国家在电池产业链上的巨大优势,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下降了超过百分之八十。
可以预见,未来更换电池的费用只会越来越低。
用今天的价格去担忧十年后的维修成本,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总而言之,公共充电桩价格的上涨,确实给一部分高度依赖公共充电设施的车主带来了一些成本压力,但这更多的是市场回归理性的正常调整。
从宏观的经济账来看,无论是在公共桩充电还是在家充电,电动汽车在日常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依然是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将省钱的优势最大化,也可以养成一些好的用车习惯,比如多利用手机应用比较不同充电站的价格,尽量选择在电价便宜的夜间进行充电。
只要合理规划,精打细算,电动车依然是当下性价比极高的出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