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势力销量成绩单:一地鸡毛,谁还在扛着走?
“要是这些造车新势力卖牛肉,你买十斤,九斤都是吹的。”这话其实我去年就在饭桌上听邻居老张念叨过。那会儿大家还当笑话听,结果今年一看销量榜单,还真就应验了。
年初各家喊得震天响,说什么五十万、一百万台的目标,现在半年过去了,一查实际完成率,不少品牌销售部都快开不下去例会。蓝色进度条慢悠悠往前爬,看着比小区门口那电瓶车充电速度还让人着急。
我有个朋友在4S店做销售,上个月他跟我吐槽:“你说我们天天拉横幅冲业绩,可厂家定的目标,比去年翻了一倍多,这咋可能?”他顺手给我看了手机里的数据图——只有一家新势力算是稳稳达标,就是那个折腾了快十年的牌子,今年上半年干到将近20万台,下半年只要别掉链子,大概率能把35万台搞定。记得他们刚创业那阵,小区里没人信这玩意能成,如今也算熬出来点名堂。
再往下看,那两个完成率40%出头的,一个靠流量起家,每次发新品朋友圈都被刷屏;另一个低调多了,没啥热搜,但车型便宜又实用,据说已经四个月连庄新势力销冠。我表弟前两天刚提了一辆,说配置虽然没有那些大厂花哨,但后排空间宽敞、油耗也省,他媳妇天天拿来接娃上下学,比原来那破面包强太多。
至于30%档,就剩理想汽车一个人在坚守。今年本来说好要冲64万台,上半年才勉强跑完三分之一。他们老板倒挺乐观,说i系列上市肯定能带节奏。不过我们群里有人开过试驾版,说动力线性但底盘偏硬,“路感清晰”其实就是颠屁股,有待市场验证吧。
剩下七家全卡在20%上下。这里面深蓝表现稍微好点,也不过28.6%,最惨的是鸿蒙智行,人家直接立100万辆flag,现在只实现五分之一。有意思的是,如果把这个特例剔除,其实蔚来的完成率才垫底——25.9%,而且还是把旗下那些副牌销量全加一起凑数。说句公道话,这些品牌大概率很难年底逆袭,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再怎么拼命卷,也追不上设想中的数字。
聊到为啥目标这么虚高,我和修理厂师傅喝茶时顺嘴问过。他边抽烟边摇头:“现在行业内卷啊!你不喊高点,人家投资人不乐意,公司运营成本又死贵,不卖够量就亏钱。”他说以前有些小众品牌,只求活下来,把盈亏平衡放第一位;但现在都想着抢市场份额,多活几年再谈盈利。“结果大家一起飙指标,到最后不是打价格战,就是产能闲置。”
去年还有三家公司真做到年度目标,比如零跑、小米和理想,还有几个差一点也基本摸线。但今年明显气氛变冷清,新产品扎堆发布,可用户的钱包没那么鼓啦。我亲戚年前买新能源车的时候,还纠结到底选哪个,现在反倒觉得选择太多反而迷糊。一堆功能号称自动驾驶,其实就是L2级辅助,有一次高速巡航系统突然罢工,把她吓得差点撞护栏,她后来直言“以后再也不信宣传册上的承诺”。
业内专家崔东树曾经讲过一句:“一般上半年达成全年35%的销量,就算合格。”因为传统规律,下半年的‘金九银十’旺季、新款上市,都容易拉动数据。但即使按这个标准,目前真正及格的新势力企业屈指可数。另一位圈内KOL王鑫分析更直接: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算盘,要么保生存,要么抢增长空间,到最后整个行业陷入集体焦虑,“所有人都逼自己拼命扩张,其实是恶性循环。”
这种局面导致不少冷门配置根本没人关注。例如某品牌主打无钥匙进入+远程空调启动,本以为很香,可南方潮湿地区夏天用几次后发现空调滤芯老堵灰尘,售后换一次竟然收八百块工时费。有车友群专门讨论这种“小坑”,很多第一次买新能源的小白踩雷之后只能自认倒霉。“你们城里人才讲究这些,我们农村就怕坏路烂地皮,”老李总爱这样插嘴,“四驱SUV脱困模式写得神乎其神,我试一次轮胎直接陷沟里!”
回到现实,今年下半场竞争估计更狠。不光国产互卷,那些合资新能源开始降价促销,有朋友住东北县城,他爸最近花不到八万提辆合资燃油轿车,用料厚道、维修方便,比纯电放心。据说一些体系化强的大厂,在三四线城市依旧吃香,因为售后网点密布,小问题当天修好不用等配件邮寄。这种细节,是不少互联网造车派忽略掉的地方,也是为什么部分二手新能源残值低迷的重要原因——维修周期长、配件贵,新手司机心慌慌,不敢轻易入坑。
年底成绩单如何?咱谁也不好断言。有的人或许还能咬牙撑住,有的人可能悄悄转型搞别的去了。我楼下一哥们原先做新能源汽车销售,今年改行卖房产中介,自嘲“风水轮流转”。有时候坐公交看到马路上一队队贴满Logo的新款车辆,总忍不住琢磨:明年此刻,会不会又是一批新人登场?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