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天依赖电动车出行的朋友们来说,充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习惯于晚上把车子接上电源,第二天早上看到充电器上的指示灯变成了绿色,就心安理得地拔掉插头,开始新一天的行程。
但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是充满了电才出门的,怎么感觉续航里程一天不如一天,电量掉得特别快?
甚至有些电池,用了一年左右就明显感觉不耐用了。
这背后究竟是电池质量的问题,还是我们在某些环节上做错了?
其实,一个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关键细节,就藏在那盏小小的绿色指示灯里。
以为亮绿灯就是电量达到了百分之百,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而正是这个误区,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缩短我们电动车电池的寿命。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电动车充电器是如何工作的。
它们并非简单地将电流输送到电池里,而是采用了一套相对智能的充电策略,通常被称为“三段式充电”。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给一个瓶子灌水,开始时可以冲得很快,快满的时候就要放慢速度,最后再小心翼翼地补满,以防溢出。
第一阶段是恒流充电,当电池电量较低时,充电器会以设计好的最大电流进行快速充电,这时候充电效率最高,指示灯通常会显示为红色。
这个阶段可以迅速将电池电量补充到总容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当电量达到这个水平后,充电过程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恒压充电。
此时,充电器会保持一个恒定的电压,但充电电流会随着电池电量的不断饱和而逐渐减小。
这个过程是为了更温和、更安全地将电量继续充入,避免大电流对电池极板造成冲击和损害。
在这个阶段,指示灯依然是红色的,电量会从百分之八十慢慢攀升到大约百分之九十五。
关键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很多人误解的开始,叫做涓流充电,或者浮充阶段。
当电池电量接近充满时,充电器内部的控制系统会判定主体充电过程已经完成,于是便将指示灯由红色转为绿色。
然而,这盏绿灯的亮起,并不代表充电过程的彻底终结。
它实际上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电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补电和保养阶段。
此时,充电器会以非常微弱的电流,像涓涓细流一样,继续为电池补充最后剩余的百分之五的电量。
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至关重要,它可以消除电池在快速充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极化现象,让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分布更均匀,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饱和状态。
所以,当我们看到绿灯亮起就立刻拔掉电源,实际上是放弃了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保养环节,长期如此,电池的实际可用容量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绿灯亮了之后到底还需要充多久呢?
这个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它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在气温较高的夏季,电池的化学反应活性高,这个涓流充电的过程可能会比较快,通常再继续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足够了。
但在寒冷的冬季,电池活性降低,充电过程会变慢,因此可能需要浮充一个小时以上,才能确保电池真正被充满。
了解了充电原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充电方法,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首先是把握好充电的时机。
对电池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深度放电”,也就是每次都把电用得一干二净,直到车子完全骑不动了才去充电。
这种行为对电池的损伤是巨大的。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当剩余电量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时就开始充电。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充电,虽然现在的充电器都有自动断电保护,但长时间连接电源,比如连续充电超过十二个小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综合来看,在充电器转为绿灯后,再继续浮充半小时到一小时,是一个比较科学和稳妥的做法。
对于长期不使用的电动车,也要记得定期维护。
正确的做法是先将电池充满电再存放,并且最好每个月都拿出来补充一次电,防止电池因自然放电而出现“亏电”现象,一旦亏电时间过长,电池很可能就再也充不进电,直接报废。
其次,一个容易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充电和拔电的顺序。
正确的操作流程应该是,先将充电器的输出端插头连接到电动车的充电口,然后再将输入端插头接入家用的电源插座。
充电结束后,拔出的顺序则正好相反,要先断开家用电源插座,再拔掉连接电动车的一端。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插拔瞬间产生电火花。
如果先将充电器连接到电源,充电器内部的电容会瞬间充满高压电,此时再去连接电池,接口处就容易因电压差而产生电弧,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坏充电接口,还可能冲击电池内部的保护板,带来安全隐患。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充电设备一定要专车专用,不能混用。
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动车,其电池的电压和容量规格都可能不同,所匹配的充电器参数也是经过严格设定的。
比如,绝对不能用60伏的充电器去给48伏的电池充电,这会导致充电电压远高于电池的承受范围,极易造成电池过热、鼓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事故。
同样,现在街边常见的快速充电桩,其原理是用远超常规的大电流在短时间内为电池充电,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设计的普通电池来说,频繁使用会严重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
如果需要更换电池,特别是从传统的铅酸电池升级为锂电池,那么与之配套的控制器和充电器也必须同步更换,因为它们的工作逻辑和参数完全不同,混用会导致系统不匹配,轻则无法正常工作,重则直接烧毁昂贵的电池。
当然,不同类型的电池,其化学特性和“脾气”也各不相同,我们在充电时也应该有所区别。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三类电池是铅酸电池、锂电池和新兴的钠电池。
铅酸电池技术成熟,价格实惠,但相对笨重,循环充放电次数较少。
它的保养核心是防止亏电,因为铅酸电池一旦亏电存放,极板上就会形成不可逆的硫酸盐结晶,导致容量大幅衰减。
因此,铅酸电池最好在电量剩余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时就及时充电。
锂电池是当前的主流,它能量密度高、重量轻、寿命长,可以做到随用随充,对充电时机没有铅酸电池那么苛刻。
但锂电池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禁忌,那就是严禁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充电。
在低温下给锂电池充电,会导致负极出现锂枝晶,这是一种针状的金属锂结晶,它会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引发内部短路,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因此,冬季给锂电池电动车充电时,最好将车子或电池移至室内等温暖的环境中进行。
而钠电池作为一项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它在性能上表现得更为“皮实”。
它不仅耐低温性能优异,而且支持深度放电,即使电量完全用光也不会对电池造成损伤,充电也更加灵活,随充随走,没有太多限制,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为电动车正确充电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关键在于摒弃“绿灯亮就是充满”的旧观念,并根据自己车辆的电池类型,养成科学、细致的充电习惯。
这不仅能让我们的电池更加耐用,多服务几年,更是对我们自身安全的一份重要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