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背后:中国豪华纯电车降到“白菜价”,我看到的三大真相

心酸背后:中国豪华纯电车降到“白菜价”,我看到的三大真相

01 最近编辑部茶水间聊车的氛围都变了。

上周一个哥们刚买了台15万出头的宝马iX1,他自己都忍不住自嘲:“这都成刚需了,宝马电车跌成家用级别。”我听了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

表面看起来是电车降价福利,但实际上,这一波纯电车降价风暴挺让人心酸的。我们把最近懂车帝8月的榜单和圈内实际成交价都扒了,越看越有凉意。宝马iX1、奥迪Q4 e-tron/Q5 e-tron直接跳水10万多,折扣率超过35%。蔚来ET5、ET5T大降12.8万,比亚迪秦PLUS EV都能随随便便便宜到40%。微蓝6直接快成半价处理了——46%的优惠,家轿门槛彻底拉爆。

实际问下来,甚至连吉利几何C老款库存都要6.5万的让利,银河E5也跟着狠,7.2万优惠。我们这里就一句话,纯电车从豪华变成“白菜价”,真不是单纯的给用户让利那么简单。

02 很多朋友第一反应:“降了就买,都是好事啊。”但实际不是这么回事。

我见过身边人冲动买车,结局有点惨。先说原因。

第一,电池成本这些年确实有下行,但部分降价直接是品牌战略转型的无奈,比如蔚来ET5/ET5T这种新势力,两辆车一块巨幅让利,根本就是为了现金流压力,能活下去再说。

第二,库存压力真的吓人。新车型不断上市,老款卖不出去,只能清仓。吉利几何C、银河E5这种,就是典型的库存甩卖。你以为你赚了,其实厂商是在求生。

第三,豪华品牌现在价格跌成家用车,品牌溢价越来越少,买到手后残值和保值率堪忧。宝马、奥迪这些降了10万,不代表以后不会再狠。

打个比方,这跟手机市场有点像。新机出的快,上一代降价大甩卖。你贪便宜买了,用两年就不值钱了,置换想哭都来不及。

03 还有个更冷的真相:降价不一定等于好车,反而暴露了哪些车型是“鸡肋”。

中游区间,丰田bZ4X降8万(40%),bZ3也能减6万(35%),这两个车编辑部同事试了,气场不太对,说人话就是“开着还行,但买来后悔”。日产ARIYA、本田极湃1这些让利都在5、6万,可市场反响依旧很冷淡。

大众ID.6 X降了7万(27%),体型大但卖得麻烦,新势力的乐道L60首作都要打86折参战,压力可想而知。降价其实是一种妥协。这种姿态,老牌厂家也是被电动化逼到墙角。

反过来,和用户认知不一致的地方在于,降到三四折的车型,大多不是抢手货,而是实在卖不动了,只好靠降价维持库存流转。广汽本田VE-1、几何A之类的早期油改电、产品老旧车型,看着有4.5万的折扣,实际竞争力撑不起太多。

04 我得多说一句,别以为产品力强的车就坚挺。比亚迪、AION S、吉利熊猫、小鹏P7、元Pro、宋PLUS EV等,都处在降价榜单。昊铂HT、小鹏P7、红旗EH7也只能用万元级的优惠稳基本盘。

我们编辑部一个同事刚换了AION S,选的是降价最高那批。他本来以为这次是“天降福利”,但用车一阵后开始纠结保值率、维修成本,甚至有点后悔抢了这个优惠。

大家都觉得降价车划算,但老司机给半句忠告:“白菜价背后,往往是行业寒冬和转型难题,没人真愿意要亏本卖车。”

说白了,这一波降价,根子是市场竞争惨烈、品牌求生欲太强、新旧车型筛选、用户心理博弈混在一起。像银河E5的新秀、几何C的老款清仓,还有新势力头部车型的集体打骨折,这些不是简单的让利,更像是生存抢跑。

至于产品老旧和早期油改电的车,降价再狠,体验和后期价值并不会太好。纯电车市场真正的价值,不是在价格最低时上车,而是盯准产品周期、看清品牌战略、按需选择,别被所谓的“大降价”牵着鼻子走。

最后一句:想省钱,光看优惠可不够,真得认清车背后的门道。买纯电车,不是抢白菜,是趟泥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