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都降 3 万了,怎么还是卖不动?” 最近车友群里讨论得火热 —— 有网友晒出 4S 店降价海报,秦 PLUS DM-i 跌破 10 万,汉 EV 直降 3 万,可又刷到 “比亚迪 9 月销量同比暴跌 5.5%” 的新闻,不少人犯嘀咕:这是新能源车卖不动了,还是比亚迪不行了?今天用乘联会数据和行业内幕说话,3 分钟看懂真相,想买车的别被带偏!
一、先拆数据:不是 “卖不动”,是 “换地方卖了”
先澄清一个误区:比亚迪不是 “全面滞销”,而是销量结构变了。2025 年 9 月的 39.6 万辆全球销量里,藏着两个反差极大的细节:
1. 国内销量确实降了,但没那么惨
9 月国内卖出 32.54 万辆,同比降 15.8%,这是 19 个月来首次国内同比下滑。但注意两个关键:一是环比还涨了 11.1%(比 8 月多卖 3 万多辆),说明只是同比增速放缓;二是 1-9 月累计卖了 286.4 万辆,完成 460 万年度目标的 62%,进度不算差。
2. 海外市场疯涨,撑起半壁江山
和国内相反,9 月海外卖出 7.1 万辆,同比暴涨 107%!1-9 月海外累计 70 万辆,占总销量的 21.5%,快摸到全年 80-120 万的目标线了。巴西工厂刚投产就被当地州长试驾,泰国市场把日系车挤到第四,海外成了新增长极。
简单说:不是车卖不动,是比亚迪把重心从 “国内内卷” 转向 “全球抢市场” 了。
二、为啥国内卖得慢了?3 个真因比 “降价没用” 更关键
有人说 “降价失效了”,但懂行的都知道,这背后是政策、渠道、市场的三重变化:
1. 政策 “踩刹车”:不能再靠低价抢市场了
今年 6 月,工信部、发改委密集约谈车企,明确叫停 “无序价格战”,说这是 “破坏新质生产力”。之前比亚迪靠降价能快速冲量,但现在不能随便打价格战,7 月就把单车型配置从 4-5 个减到 2-3 个,通过精简 SKU 稳价格,销量自然慢下来了。
2. 经销商 “扛不住了”:库存压太多要 “喘口气”
6 月数据显示,比亚迪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 3.21,远超 1.5 的警戒线 —— 意思是经销商手里的车,要 3 个多月才能卖完。7 月比亚迪紧急推出 “库存熔断机制”,不让经销商硬压货,这会导致短期销量下滑,但能避免后续 “降价甩卖” 的恶性循环。
3. 国内市场 “到顶了”:再卷也难涨了
中国汽车市场每年就 2500-2800 万辆的盘子,新能源占了 1000 多万,比亚迪想从 300 多万冲到 500 万,光靠国内根本不可能。就像挤公交车,里面满了只能去开新线路,海外就是比亚迪的 “新公交线”。
三、不是躺平!砸 2000 亿建 13 个工厂,比亚迪在憋大招
销量放缓不是 “不行了”,反而是 “换赛道” 的开始。从这两个动作能看明白,它在布局长期:
1. 砸钱建海外工厂,绕开贸易壁垒
今年比亚迪资本性支出可能超 2000 亿,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3 年投资还多 4 倍!现在已有 13 家海外工厂:匈牙利工厂年底量产,瞄准欧洲市场;巴西工厂 7 月投产,年产能未来扩到 30 万辆;泰国、印尼工厂盯着日系车的 “后花园”。这招很聪明:在当地建厂能避关税,还能快速响应市场,比如泰国车主提车时间缩短了 2 个月。
2. 靠高毛利 “扛压”,降价有底气
别以为比亚迪降价会亏,它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 20.35%,比大部分同行都高。这是因为电池、电机全自己造,成本能省 10%-15%。现在不降价不是没能力,是响应 “反内卷” 政策,等海外工厂产能上来,说不定还能有更划算的车型。
四、车主关心的问题:现在该不该买比亚迪?
纠结买车的朋友,给 3 个实在建议:
急用车可入手:部分 4S 店还有库存车优惠,比如宋 Pro DM-i 现金直降 2 万,而且现在不打价格战,买了不会很快 “贬值”
等新车更划算:海外版车型(比如适合家用的 ATTO 3 改款)很快会引入国内,配置升级还可能保持原价
关注二三线城市:经销商库存主要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优惠力度更大,还能避免排队等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