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轮胎市场上,中国制造的轮胎占了一半左右,差不多每卖出两条轮胎,就有一条是中国企业做的。可是国内市场的情况不一样,超过七成的市场还被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外资品牌占着。
明明国产轮胎质量已经上来了,海外卖得好,国内却被挤在边上。这种反差有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米其林、普利司通等老牌厂商已有几十年技术和资金积累,声誉也高。那时中国轮胎行业刚起步,只能靠人工便宜和原料成本低,用低价打开市场。低价标签一旦定型,国产轮胎就长期被看作低端货,高端市场占比一直很小。
外资品牌又长期和宝马、法拉利等豪车合作,还常常赞助F1,慢慢把自己塑造成高端和可靠的形象。消费者即使知道国产轮胎合格,选轮胎时还是更信任这些外资牌子。
情况在变。最近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轮胎营收显示,米其林、普利司通等老牌营收有所下滑,中策橡胶、赛轮等国产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5%。这说明国产轮胎开始靠技术抢市场,不再只是靠低价。
有些国产产品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中策的朝阳1号用了三维立体降噪技术,专门降低胎噪,直面对标米其林的静音胎。赛轮则在配方化学上有突破,攻克了轮胎耐磨、抗湿滑和低滚阻三者难以兼顾的矛盾。赛轮的这套技术获得了权威认证,并被用于一些高端车型的轮胎上,说明国产技术能达到高端要求。
市场数据也支持这个变化。以玲珑、赛轮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大约8%增加到2025年的32%。全球替换胎市场上,中国轮胎的占比也在从2025年的33%向2030年的40%靠近。这些数字说明国产轮胎已经从跟跑变成能并肩竞争。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给国产轮胎带来很大机会。电动车普遍车身更重,加速时扭矩更大,轮胎磨损更快,平均替换周期缩短到大约16个月,比传统燃油车短很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产销国,2025年前九个月的产销都超过1122万辆,同比增长约35%,出口达到175.8万辆,同比增长近89.4%。这么大的量,不光需要大量原配轮胎,后续的替换需求也会持续增长,这对国产轮胎是好事。
另外,新能源车对轮胎的要求偏向静音、节能和耐磨,正好是国产轮胎近年重点攻关的方向。适配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的国产轮胎,在用户评价里常被赞静音好、续航影响小、耐用,越来越多车主愿意主动选国产品牌。
类似的趋势在其它领域也能看到。中国在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进展,消费级健康产品也在替代部分外资产品。总体来说,只要国产企业持续做技术和用户体验,就能打破长期的外资垄断,赢得市场。
对国产轮胎来说,现在既有技术上的底气,又有新能源带来的市场机会。只要继续提高品牌力和用户体验,国内市场被外资占据的局面,迟早可以被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