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销量大增,高端亏损超300亿,北汽蓝谷盈利成关键

最近在翻一些尘封的老商学院教材,里面有个经典案例,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车企怎么敲开美国市场的。

套路很朴实:先用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这种便宜、省油、质量还过得去的“买菜车”冲进去,不求赚钱,只求混个脸熟,把市场份额给啃下来。

等美国老百姓觉得“哦,这日本车还挺皮实”之后,再慢悠悠地推出雷克萨斯、讴歌这些高端品牌,开始收割利润。

小车销量大增,高端亏损超300亿,北汽蓝谷盈利成关键-有驾

这套“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在当年被奉为圭臬。

先用低价换市场,再用品牌换利润,逻辑上完美闭环。

看到北汽蓝谷最近的财报,我脑子里第一时间就浮现出这本旧教材。

前三季度卖了11万多台车,同比大涨六成,看着挺唬人。

尤其是新出的那款六万块钱的极狐T1,一个月就能交一万多台,直接把销量曲线拉成了一根“穿天猴”。

这剧本,是不是跟当年的丰田本田一模一样?

但坐下来仔细捋一捋账本,这事儿就有点不对味了。

车是多卖了,可公司三季度的营收反而比去年还少了。

这就好比包子铺的队伍排到了街对角,老板一算账,发现还亏钱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包子是按面粉的成本价在卖,纯粹是赚个吆喝。

极狐T1就是这个“面粉价”的包子,它的任务是撑起“销量”这个面子,至于“利润”这个里子,暂时顾不上了。

问题来了,当年的丰田可以花二十年时间,慢悠悠地从卡罗拉升级到雷克萨斯。

北汽蓝谷,或者说现在牌桌上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还有这个时间窗口吗?

我觉得,没有了。时代变了,那本旧教材可能得扔了。

我们得引入一个概念,叫“亏损的质量”。

同样是亏钱,亏法和亏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叫“投资性亏损”,另一种叫“消耗性亏损”。

“投资性亏损”是什么?

是亚马逊早年亏损几百亿美金,建起了遍布全球的仓储物流和云计算中心,这些是能让对手二十年都追不上的“护城河”;是特斯拉亏钱铺设超级充电网络,最终把自己的充电标准变成了北美行业标准。

这种亏损,烧掉的是钱,换来的是实打实的、具有长期排他性的核心资产。

每一块钱亏损,都是在给未来的利润大厦打地基。

那“消耗性亏损”呢?

就是为了财报上的一个数字,或者为了在发布会上能有底气说一句“我们上个月销量破万”,而进行的无差别补贴。

卖一辆亏一辆,销量越高,失血越快。

这种亏损换来的市场份额,毫无忠诚度可言。

今天你能补贴到6万,明天就有对手敢补贴到5万5。

小车销量大增,高端亏损超300亿,北汽蓝谷盈利成关键-有驾

用户是跟着补贴走的,不是跟着你品牌走的。

这不叫打地基,这叫在沙滩上画房子,潮水一来,什么都没了。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北汽蓝谷这五年亏掉的300多亿。这笔巨款,到底属于哪种亏损?

说实话,有点五味杂陈。

一方面,北汽蓝谷确实也投了研发,搞了工厂,这些是“投资”。

但另一方面,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当它用六万块的T1去跟五菱、比亚迪海鸥肉搏时,它的大部分亏损,正不可避免地滑向“消耗性”那一侧。

因为在低价小车这个血海市场里,你几乎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大家比拼的就是极致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能力。

而这恰恰是比亚迪这种垂直整合狂魔的强项,也是五菱这种国民神车制造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

极狐作为一个原本定位高端的品牌,突然俯冲下来打价格战,就像一个学了十年击剑的选手,突然被拉去跟人比掰手腕,非常别扭,也非常被动。

这种策略最大的副作用,是品牌价值的“情绪账”算不过来。

你让一个刚花三十万买了极狐阿尔法S的车主,怎么跟他朋友解释,他开的这个牌子,现在也卖六万块的“老头乐”?

这种品牌形象的撕裂和内耗,对一个志在冲击高端的品牌来说,近乎是“道义有亏”的。

所以北汽蓝谷的困局,本质上不是“销量”和“利润”的二选一,而是“亏损质量”的灵魂拷问。

它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传统车企转型时最典型的“战略迷航”:手里既有国企的资源和包袱,又想学新势力的打法和身段,结果就是左右互搏,姿势变形。

想靠高端车(比如和华为合作的享界S9)赚钱,但那边是问界M9、理想L7这些“浓眉大眼”的怪物盘踞,突围难度极大,销量迟迟上不来规模。

高端的利润指望不上,就只能回头用低端车“输血”,结果低端车非但不能输血,反而是个更大的抽血泵。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活下去而降价促销,降价促销导致品牌受损和亏损加剧,亏损加剧让高端化更缺弹药。

这条路,注定是坐着过山车往下冲。

当然,北汽蓝谷也在找别的出路,比如搞无人出租车,出海卖车,再融资60亿“填坑”。

这些方向都没错,但都是远水。

眼下的“近渴”,是资产负债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恶化。

所有者权益从去年底的超过50亿缩水到现在的20亿,而短期借款大幅增加,说明公司的财务安全垫越来越薄。

对于牌桌前的我们来说,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观察样本。

它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极度内卷的商业环境里,简单的“抄作业”,哪怕是抄优等生的旧作业,都可能会“水土不服”。

评估一家公司,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在增长,更要看它的增长是怎么来的;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在亏损,更要看它的亏损,到底“亏”出了什么。

是亏出了一条别人无法逾越的河,还是只亏出了一个热闹的场子?

这个问题,比销量数字重要得多。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