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买了新车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内容好像悄悄变了。
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车提速快、谁的车内饰豪华,现在呢,话题常常会拐到一个奇怪的地方:“哎,你那车最近油耗是不是高了?”“是啊,感觉踩油门不得劲,肉肉的,跟以前开的车不是一个感觉。”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新买的国六标准汽车,开起来总有点憋屈,而且加油的频率明显高了不少。
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让全国几亿车主又爱又恨的小东西——颗粒捕捉器,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GPF。
这事儿得从咱们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推行“国六”排放标准说起。
这个标准的目标是好的,可以说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蓝天白云和健康呼吸。
国六标准非常严格,尤其是在控制汽车尾气里的颗粒物(也就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方面,要求比之前的国五标准一下子降低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个目标,谁听了都得竖大拇指,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问题就出在时间上,政策从颁布到全面落地,给汽车厂家留下的准备时间非常紧张。
要知道,想从根本上让发动机烧得更干净,减少颗粒物产生,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对发动机技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研发周期少说也得三五年。
可当时留给厂家的窗口期,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
时间这么紧,任务又这么重,车企们怎么办呢?
总不能因为达不了标就不卖车了吧。
于是,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应急方案”就出炉了。
厂家们把一个在柴油车上已经用得比较成熟的技术,稍加改动,就装到了汽油车的排气管上。
这个东西,就是颗粒捕捉器。
它就像一个装在排气管里的高效过滤器,把尾气里的碳颗粒都拦截下来,这样排出去的尾气数据就漂亮了,能顺利通过检测。
可以说,这个颗粒捕捉器,就是为了应对紧急的环保大考,给汽车贴上的一块“技术创可贴”。
在实验室那种稳定、理想的环境下,它表现得非常好,能完美达标。
可一旦把车开到咱们日常的马路上,面对走走停停的堵车、短途的上下班,这块“创可贴”的副作用就开始显现了,让无数车主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烦恼。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油耗。
网上很多车主都在吐槽,比如有位开大众探岳的车主就分享过,他以前开国五的车,在市区上下班,百公里油耗大概是9升。
换了带颗粒捕捉器的国六新车后,同样的路况,油耗直接冲到了15升,涨了将近一倍。
每个月光是多出来的油钱,就不是一笔小数目,难怪他开玩笑说,感觉自己跟加油站的员工都快成熟人了。
除了油耗,还有就是开车的感觉变差了。
颗粒捕捉器说白了就是一个滤网,装在排气管里,汽车排气就不那么顺畅了,就像人戴了个很厚的口罩跑步,肯定会觉得憋气。
反映到车上,就是加速无力,感觉踩油门软绵绵的,很多人说自己花钱买的2.0T发动机,开起来感觉跟1.5升的自然吸气差不多,那种憋屈感别提多难受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后续的维护。
这个滤网会堵,堵了就需要清理。
怎么清呢?
4S店一般会建议车主“多跑跑高速”,让排气管达到足够高的温度,把堵在里面的碳颗粒烧掉,这个过程叫“再生”。
可问题是,咱们大多数人买车就是为了日常代步,哪有那么多时间专门为了“烧碳”去跑高速呢?
如果长时间在市区低速行驶,颗粒捕捉器就很容易堵塞。
堵了去4S店清理一次,费用大概在500块钱左右;如果堵得太严重,清理不了了,那就得整个换掉,一个下来要六千多块,这可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所有带颗粒捕捉器的车都这样呢?
这事儿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还真不是。
不同品牌的车,情况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这就牵扯到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了。
比如,一些德系品牌,喜欢把颗粒捕捉器安装在离发动机比较远的排气管中后段。
那个位置温度相对较低,排气流到那里已经凉下来了,很难达到把碳颗粒烧掉所需要的600摄氏度高温。
结果就是,碳颗粒越积越多,滤网就很容易堵。
相比之下,一些日系品牌的做法就显得聪明很多。
他们把颗粒捕捉器直接装在紧挨着发动机的排气总管后面,那里是整个排气系统温度最高的地方。
车子一启动,十几秒内温度就能迅速升高到500度以上。
这样一来,尾气里刚产生的碳颗粒,还没等堆积起来,就被高温瞬间烧掉了,根本没有机会造成堵塞。
你看,同样是为了环保,不同的设计思路,带给车主的体验却是云泥之别。
除了安装位置,用的机油也大有讲究。
颗粒捕捉器最怕一种叫“灰分”的东西,它是机油燃烧后留下的、无法烧掉的残渣,会永久性地堵死滤网的细小孔道。
所以,带颗粒捕捉器的车,必须用“低灰分”的机油。
可现实中,有些4S店在给车主做保养时,推荐的却是灰分值比较高的机油,这无异于在给颗粒捕捉器喂“慢性毒药”。
一位北京的车主就遇到过,新车做完首保才跑了三千公里,颗粒捕捉器就堵了,去店里检查,售后人员却说是因为他“开车太温柔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这让车主们觉得特别委屈,问题明明出在设计和配套服务上,最后却要消费者自己来承担后果。
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有些车企,比如马自达,其实已经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像“压燃发动机”这种黑科技,从源头上就解决了颗粒物排放的问题,实现了真正的清洁燃烧。
但因为政策是“一刀切”,不管你的发动机有多先进,都必须加装颗粒捕捉器。
这就像一个班里,为了让成绩差的学生及格,要求所有学生,包括学霸在内,都必须使用同一本最简单的辅导书,这无疑是打击了那些努力创新的企业的积极性。
环保是大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支持,但如何实现环保,路径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就有研究指出,如果强制提前淘汰掉所有国三标准的旧车,对全国PM2.5浓度的降低,贡献其实不到1%,但却可能让上百万个家庭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环保的目标,不应该以牺牲普通民众的利益为代价。
政策的制定,或许应该更灵活、更人性化一些。
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于那些通过技术改造能够达到排放标准的老车,给予一个继续上路的资格;或者像郑州试点的那样,搞“排放权交易”,鼓励老车主少开车,把省下来的排放额度换成新能源车的充电优惠。
这些做法,都是在寻找环保与民生之间的平衡点。
归根结底,真正的绿色转型,不是让两亿多车主在环保的大旗下,默默地承受着油耗升高、性能下降和高昂维修费用的压力。
它需要的是更聪明的顶层设计,是鼓励技术创新的公平环境,也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不牺牲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到这场伟大的环保事业中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