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总统为何在长城氢能重卡上签名?COP30背后,中国氢能的十年破局之路

当纯电路线风头正劲时,长城为何选择押注曾被嘲笑的氢能?答案是: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110倍,加氢仅需3分钟,零下30度照样启动。从2015年不被看好的会议室,到COP30上巴西总统卢拉在车身上签下认可,长城用十年时间、超50亿投入,攻克了从70兆帕高压储氢瓶到风电制氢的全产业链难题。如今,氢能重卡已在京津冀跑出千公里续航,亚马逊河科考船用中国氢能发电做饭。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家企业在能源震荡中‘不赌单一技术,而是多条腿走路’的战略定力。正如魏建军所说:‘真正的战略不是跟随确定性,而是创造确定性。’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要深入探讨的主题是氢能,开场钩子就是前不久在COP30气候大会上,巴西总统卢拉走到一辆长城氢能重卡前,掏出笔就在车身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嘉宾:你刚说卢拉签字?我还以为是合影呢,结果人家直接签名留念,这动作虽小,但分量可不轻啊,我感觉像是给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认可能书。

主持人:对吧?就是三秒钟的事,但背后是十年的坚持。你想啊,十年前全球都在押注纯电,特斯拉风头正劲,而长城却把钱砸进了一个当时被很多人嘲笑的方向——氢燃料电池。

嘉宾:说实话,那时候氢能在国内几乎没人信。加氢站全国不到五十座,产业链都没成型,连工程师自己都嘀咕,这路能走通吗?但魏建军硬是拍板:‘哪怕赔钱,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主持人:我就想问你,当时纯电路线已经遍地开花,充电桩越铺越多,长城为啥非要选这条最难走的路?是不是有点‘脑子进水’?

嘉宾:等一下,你刚说‘脑子进水’,其实当年很多股东也这么骂。但你要明白,纯电有它的天花板。比如能量密度——锂电池最高也就三百瓦时每公斤,而氢燃料电池呢?三万三千瓦时每公斤,差了一百一十倍!

主持人:等等,一百一十倍?我没听错吧?也就是说,同样一公斤的能源,氢能能让车跑的距离是纯电的一百多倍?这也太夸张了。

嘉宾:没错,这就是底层物理逻辑的碾压。而且加氢只要三分钟,跟加油一样快。你想啊,特斯拉超充要半小时,蔚来换电也得五分钟,长途司机可等不了那么久。

主持人:打个比方,就像你出差赶高铁,总不能在服务区充半小时电再走吧?那不误事吗?氢能这速度,确实更适合跑长途。

嘉宾:Exactly!所以长城看准了一个点:纯电搞不定的场景,才是氢能的主场。比如重卡,一辆四十九吨的货车,要是全靠电池,得背多少电?续航还不到三百公里,根本不现实。

主持人:那换成氢能呢?是不是就能跑得远多了?我猜至少上千公里了吧?

嘉宾:你猜对了。氢燃料重卡续航轻松突破一千公里,而且零下三十度照样启动。北方冬天电池趴窝,氢能可不怕冷。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变成‘移动发电站’。

主持人:移动发电站?你是说,车不仅能跑,还能给别人供电?听起来像科幻片。

嘉宾:不是科幻,是现实。今年COP30上亮相的巴西首艘氢能船,船上空调、厨具全靠长城的氢能发电舱供电。科考队在亚马逊河上做饭,用的就是中国制造的氢能电。

主持人:哇,这我就有点惊讶了。我一直以为氢能还在实验室阶段,没想到已经能做饭了?那它到底靠不靠谱?安不安全?

嘉宾:你刚问得好,安全性和可靠性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但你别忘了,长城从2016年就开始搞XEV项目,后来发展成未势能源,十年砸了五十多亿元,建了国内首个氢能技术中心。

主持人:五十多亿?这可不是小数目。他们到底在研究啥?难道光是造个电池堆就行?

嘉宾:远远不止。光是储氢瓶的碳纤维缠绕工艺,他们就试验了上千次。最后搞出70兆帕高压储氢瓶,同样体积能多装百分之五十的氢,重量还轻了百分之二十。专利审查员看了都说:‘你们这是要颠覆行业!’

主持人:轻了百分之二十,还能多装百分之五十?这不就是又轻又大容量吗?感觉像是手机电池越做越小,电量却越来越多。

嘉宾:对,就是这个逻辑。而且他们走的是全产业链路线——自己制氢、自己储运、自己建加氢站。河北张家口那个产业园,用的是风电制氢,成本压到每公斤三十元,跟煤制氢一个价,但零碳排放。

主持人:自己搞定所有环节?这听起来像是要把整个链条都吃下来。但他们图啥?就不能只做车吗?

嘉宾:因为氢能最大的坎就是成本。制氢贵、储氢贵、运氢更贵。如果只做车,等于把命脉交给别人。长城的选择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全链条掌控。

主持人:我明白了,就像做饭,你不能只买锅,还得有火、有食材、有煤气管道。要是哪一环卡住了,饭就做不成。氢能也得整个生态配齐才行。

嘉宾: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而且他们的布局分三步走:2021到2025年搞示范,2025到2035年发展氢经济,2035到2050年建成氢社会。这哪是做产品?这是在画一张未来能源地图。

主持人:听起来像是下围棋,不是赢一局,而是布一个局。但你说这么多技术突破,市场买账吗?消费者愿意为氢能买单吗?

嘉宾:你是不是想说,技术再牛,没人用也是白搭?其实现在不是没人用,而是应用场景在悄悄扩展。雄安新区2021年就上了第一批一百辆氢能重卡,现在京津冀已经有几千台在跑。

主持人:那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能接触到?总不能人人都开重卡吧?我是不是只能在新闻里看看?

嘉宾:短期内氢能可能还是集中在商用车、船舶、矿山这些领域。但长远看,混动技术Hi4已经为氢电协同打下基础。未来你家的车,说不定就是油、电、氢三合一的。

主持人:油电氢三合一?这听着像三头六臂啊。但我得问一句,有人称氢能是‘终极能源’,也有人说它永远跨不过成本这道坎,你怎么看?

嘉宾:我觉得吧,争议一直都在。但你看亚马逊河上的科考船,人家已经在用氢能做饭了。你说它行不行?行动比口号更有力。

主持人:嗯,你说得对。有时候我们总在讨论‘能不能’,但人家已经在‘做不做’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战略不是跟随确定性,而是创造确定性。

嘉宾:没错,魏建军就这么说的。长城没把氢能当纯电的替代品,而是‘三驾马车’之一。他们不赌单一技术,而是多条腿走路,反而在能源震荡中站稳了脚。

主持人:聊到这儿,我突然有个感觉:我们总以为技术突破是瞬间的事,其实是十年如一日的死磕。从被嘲笑到被签名认可,这中间有多少个日夜?

嘉宾:是啊,从2015年那个会议室开始,到今天巴西总统签字,整整十年。他们专利数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件,全球排前三。这不是运气,是战略定力。

主持人:那咱们回头看看,这期聊的其实不只是氢能技术,更是中国企业怎么在别人不看好的地方,默默种下一颗种子,然后等它长成大树。

嘉宾:而且这棵树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巴西把长城方案列为国家能源转型重点项目,这不是示范工程,是真金白银的商业化落地。

主持人:所以最后我想总结一下:第一,氢能的能量密度和补能速度有压倒性优势,特别适合重卡、船舶这些高负荷场景;第二,长城靠全产业链布局和持续投入,把技术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行’;第三,真正的战略不是追风口,而是在没人看好时坚持长期主义。

主持人:感谢你今天陪我聊这么多,也谢谢每一位听到这里的你。希望下次你看到一辆氢能车时,不只是觉得新鲜,而是知道它背后有多少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们下期再见。

巴西总统为何在长城氢能重卡上签名?COP30背后,中国氢能的十年破局之路-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