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绵,“看了好几款国产车,不管是 10 万出头的家用车,还是 20 来万的 SUV, 怎么好多都用双离合变速箱” 还补了句,“当年大众的双离合不是老出问题吗?我们国产车 怎么还这么爱用”
其实绵一开始也有这疑问,毕竟早年大众 DSG 的新闻听得不少,总觉得双离合是 “坑”,但后来查了不少资料,也问了几个做汽车维修的朋友,才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不是 “国产车爱用”,而是 “这背后有太多不得不选的理由”,而且现在的国产双离合,跟当年大众那批,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我们先从我国汽车工业的 “难处” 说起吧,懂的都懂,汽车这行当是 “百年工业”,老外车企早早就把核心技术攥在手里了,尤其是变速箱这块,AT 变速箱被爱信、采埃孚这些巨头垄断,你想拿好的 AT,要么得花大价钱,要么人家根本不卖给你最新的技术。
举个栗子,大概 2010 年前后,某国产车企想给旗下一款紧凑型轿车配 6AT 变速箱,找爱信谈,人家给的要么是老掉牙的 4AT,要么 6AT 的报价直接让整车没了利润 : 当时一台爱信 6AT 的采购价差不多要 8000 块,而那台车的起售价才 8 万多,你说这 怎么搞?总不能让车企亏本卖车吧?
那 CVT 呢?也不好弄,CVT 的核心部件 “钢带”,长期被博世、日产旗下的加特可垄断,专利壁垒特别高,你想自研,很容易就踩进专利坑里。当年某车企想做 CVT,光绕开专利就花了好几年,最后做出来的产品还得小心翼翼,怕侵权。
这种情况下,双离合就成了 “唯一的破局路”: 双离合的结构相对简单,说白了就是把两个手动变速箱拼在一起,用两组离合器交替工作,核心原理不算特别复杂,而且专利壁垒比 AT、CVT 低多了,我们国产车能自己研发、自己生产,不用看别人脸色。
可能有人会说,“那也不能选个大众都没做好的东西” 这里得说清楚,大众当年的双离合问题,主要出在 “干式双离合” 上,而且是早期技术不成熟加上适配没做好。当年大众为了省油和成本,用的干式双离合没有独立散热系统,在我们国家一线城市的拥堵路况下,车子走走停停,离合器片反复半联动,热量散不出去,就容易出现顿挫、过热,甚至离合器片烧毁的情况。
但现在国产车用的双离合,大多是 “湿式双离合”,啥是湿式?就是把离合器片泡在变速箱油里,油液能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再加上这些年的技术优化,比如用更耐磨的离合器片材质、优化换挡逻辑、加独立散热模块,早年的问题早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据第三方汽车质量平台的数据,2023 年国产湿式双离合车型的变速箱故障率大概是 0.8%,而同级别的 AT 车型故障率是 0.7%,相差特别小,也就是说,现在的国产双离合,可靠性已经跟 AT 很接近了。绵身边有个朋友,开的是某国产品牌的湿式双离合 SUV,开了 5 年,跑了快 10 万公里,除了正常换变速箱油,没出过任何问题,他还说 “换挡比家里另一台合资 AT 车还顺,油耗也低不少”。
再说说用户需求这块,我们老百姓买车,尤其是 10-15 万这个主流区间,最在意啥?无非是 “加速爽不爽”“油耗低不低”“价格实不实在”。双离合刚好能满足这些点,它的传动效率特别高,能达到 95% 以上,而 AT 变速箱大多在 90% 左右,传动效率高了,加速就快,油耗也低。
举个栗子,某国产 1.5T+7DCT 的 SUV,百公里加速能做到 8 秒内,而同价位的合资 1.5T+6AT 车型,加速得 9 秒多,油耗方面,前者百公里大概 7.5L,后者得 8.2L 左右,你说消费者选哪个?尤其是年轻人,买车就喜欢踩油门有劲的,双离合的快换挡正好戳中了他们的需求。
而且很多消费者其实对变速箱的 “类型” 不敏感,他们只关心开起来顺不顺、省油不省油,不会去纠结是双离合还是 AT。绵之前跟一个卖车的朋友聊,他说 “大部分客户看车,只会问‘这车加速快吗?’‘油耗怎么样?’‘多少钱?’,很少有人会问‘这是啥变速箱?’”,就算有人问,你跟他说 “这是湿式双离合,质保终身”,他也就放心了。
成本这块也得好好说下,我们国产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 “性价比”,要是用进口 AT 变速箱,成本根本降不下来。就像前面说的,一台爱信 6AT 采购价要 8000 块左右,而国产自研的 7DCT,因为产能上去了,单台成本能控制在 5500 块左右,一台车就能省 2500 块,要是年销量 100 万台就是 25 亿的成本节省,这些节省下来的钱,要么用来降低车价,要么用来增加配置,比如加个全景天窗、L2 级辅助驾驶,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而且自研双离合还能掌握 “主动权”,不用看外资厂商的脸色。比如现在很多国产车做混动车型,需要变速箱跟电机、发动机做深度匹配,要是用进口变速箱,人家根本不会为了你的混动系统专门优化换挡逻辑,而自研双离合就不一样了,车企能自己调整换挡时机,让混动系统的平顺性和油耗表现更好。
还有个点很多人没注意到,就是双离合的 “迭代速度” 特别快。因为是自研,车企能根据用户反馈快速改进,比如早期的国产双离合换挡偶尔会有顿挫,车企收集到反馈后,通过 OTA 升级就能优化换挡逻辑,解决顿挫问题;而进口 AT 变速箱,升级一次可能要等好几年,还不一定能适配你的车型。
再回到标题里的 “大众都造不好的双离合”,其实大众后来也改进了,现在大众的湿式双离合车型,故障率也不高,但为啥当年会 “造不好”?一方面是早期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大众为了成本控制,在干式双离合上减了散热配置,而我们国产车一开始就避开了干式双离合的坑,大多直接上湿式,还在散热、材质上做了加强,所以从一开始就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的国产双离合,不仅在国内好用,还出口到了老外。比如长城的 7DCT 变速箱,已经供应给老外的一些车企,还获得了不少好评;比亚迪的双离合变速箱,随着混动车型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也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说明啥?说明国产双离合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不再是当年 “模仿” 的阶段了。
绵觉得,国产车用双离合,不是 “凑活”,而是 “明智的选择”。在当年被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双离合是我们国产车打破垄断、实现自主的 “突破口”,通过这么多年的研发和迭代,现在的国产双离合已经从 “没得选” 变成了 “选得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进口变速箱。这背后其实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技术出口,这不正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强大的体现吗?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