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摩托车来来往往,可能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到底哪家的摩托车是全世界卖得最好的?
答案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那就是本田。
这个品牌有多厉害呢?
最近有个统计数据,说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卖出去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是本田生产的。
就在不久前,本田在印度的工厂里,庆祝了他们历史上第五亿辆摩托车的下线。
五亿辆是个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要是分给日本国民,每个人都能分到四辆。
这可以说是摩托车界一个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的记录了。
但是,就在这样一片辉煌的成绩之下,本田公司内部却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摩托车业务赚得手软,利润高得吓人;另一边却是大家更熟悉的汽车业务,表现得相当吃力,甚至在拖整个公司的后腿。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靠摩托车起家的巨头,它的未来之路又会怎么走呢?
先来看看本田的摩托车业务到底有多赚钱。
根据他们公布的财务报告,去年一年,光靠卖摩托车,本田就赚了大概1775亿人民币。
这个数字本身已经很惊人了,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笔钱比他们卖汽车赚的钱,还要多出整整两倍。
从利润率上来看就更直观了,本田摩托车业务的利润率高达18%,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数字。
而汽车业务的利润率呢,只有区区1.7%。
这对比实在太强烈了,打个比方,就像你开个小卖部卖零食,利润比隔壁开大商场卖电器的还高,这事儿听起来就有点不寻常。
可以说,现在的本田集团,基本上就是靠着摩托车这个“现金牛”在支撑着整个家业,而汽车业务,尤其是向电动化转型的部分,则像一个需要不断投入的“吞金兽”。
本田的辉煌,离不开它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从小在铁匠铺长大,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热爱。
二战后日本资源匮乏,汽油更是金贵,他看到这个机会,就把军队淘汰下来的小发电机装到自行车上,做成了最早的燃油助力车,解决了当时很多人出行难的问题。
正是靠着这种贴近普通人需求的产品,本田一步步发展壮大。
从六十年代开始,本田就不再满足于日本本土市场,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在比利时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工厂。
发展到今天,本田的生产线已经遍布全球23个国家,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现在,本田增长最快、也是最倚重的市场,就是印度。
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五亿辆摩托车,就是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厂里生产下线的。
本田在印度已经有了四个大型工厂,但这还不够。
他们还计划再投入超过七亿人民币,在当地建设第五个工厂。
这个新工厂一旦在2027年投产,每年又能增加65万辆的产能。
本田的目标是,到2027年,光是在印度的年产能就要达到惊人的七百万辆。
为什么如此看重印度?
因为印度市场太大了,人口众多,经济在发展,对物美价廉的代步工具需求极大。
本田旗下的一款名为Activa的踏板车,在印度已经连续十四年都是销量冠军,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神车”。
然而,这个看似美好的印度扩张计划,其实也埋着不小的风险。
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印度政府的政策导向。
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印度政府也不例外,他们正在大力推广电动车,并且给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
可本田计划在印度大规模扩产的,几乎全都是传统的燃油摩托车。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本田在一条路上拼命踩油门加速,但这条路的前方,可能很快就要出现一个“电动化”的收费站或者岔路口。
如果未来几年印度市场的电动化进程突然加速,那本田这七百万辆的燃油车产能,会不会一下子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再把视线转回我们国内。
本田和中国的渊源很深,很多中年人可能都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上跑的很多“嘉陵”牌摩托车,其实用的就是本田的技术。
可以说,本田对中国摩托车工业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后来,本田在国内成立了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两家合资公司,这么多年来,两家公司一直共用销售网络,产品也各有侧重,合作得还不错。
但最新的消息是,从明年开始,这两家“兄弟”公司就要正式“分家”了,销售渠道要各自独立运营。
五羊本田未来会主打像PCX160这样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中高端车型,而新大洲本田则会把重点放在电动摩托车上,比如推出了经典车型“幼兽”的电动版。
这个变化,其实也反映了中国摩托车市场的深刻变革。
一方面,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春风、钱江、宗申等等,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更是在电动摩托车这个新赛道上,凭借着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贴近年轻人的设计,占据了先机。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买摩托车,已经不完全是为了代步,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方式和彰显个性的潮流单品。
本田虽然有“超级幼兽”这样的经典情怀牌可以打,但在面对设计更新潮、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国产新势力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可以说,本田在中国市场,正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傅”,变成了一个必须放下身段、努力跟上年轻人脚步的“竞争者”。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田的整体状况,就会发现它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十字路口。
它的成功秘诀,一是懂得因地制宜,在东南亚卖省油耐用的车,在印度卖便宜皮实的车,在美国卖豪华舒适的车;二是很会“炒冷饭”,一款经典车型能卖上几十年,不断改款升级,让情怀持续变现。
靠着这两招,以及在全球铺开的三十多万家经销商门店这张大网,本田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基础,是建立在燃油发动机之上的。
现在,它用摩托车业务赚来的大把利润,去填补汽车业务电动化转型的巨大窟窿。
这就像一个家庭里,能干的大哥拼命赚钱,却都给了不争气的弟弟去学习新技能,希望能赶上时代的潮流。
这种内部的资源调配,虽然是着眼于未来,但也让摩托车这个功臣业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本田的下一个五亿辆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关键就看它在印度这场豪赌的结果,以及它能否在电动化的浪潮中,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