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蔚来员工道歉!造谣比亚迪操控舆论引热议

今日车圈,又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

咱们今天要聊的,是近期沸沸扬扬的一桩事:比亚迪、蔚来,以及一位汽车博主之间的“道歉风波”。

这不,几天前,汽车博主周浩然突然发布了一封致歉信,那姿态,颇有“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意味,公开向比亚迪公司道歉。

他在信中明确写道,自己5月19日在微博上发布的言论,指控比亚迪幕后操控自媒体诋毁蔚来,这些说法纯属捏造,侵犯了比亚迪的名誉权。

前蔚来员工道歉!造谣比亚迪操控舆论引热议-有驾

能让一位博主公开发出道歉声明,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番不为人知的故事。

---

风波缘起:是是非非谁能说清?

要深究此事,我们不妨从周浩然这个人谈起。

他并非等闲之辈,公开资料显示,他曾是蔚来汽车的公关员工。

这一身份,无疑为整件事增添了几分意味深长。

一位前公关,他口中的“爆料”,是否总带有些许内部视角的余韵?

他此前在微博上义愤填膺地表示:“车世纪和蔚来的官司已经判完了,希望当初在背后为这个话题提供流量、提供资料的品牌(他直指比亚迪),能私下帮车世纪把赔款付了。”那语气,那腔调,简直就是在暗示,比亚迪“驱使他人冲锋陷阵”,结果别人惹上官司,比亚迪却不愿善后,这“不地道”。

此言一出,立刻在汽车圈激起千层浪。

一位前公关,带着那种“我掌握内幕”的姿态,透露出“蔚来方面似乎掌握了比亚迪是幕后推手的证据”,这事态一下子便从个人恩怨,升级为两大国产品牌之间的直接对峙。

这要是再经由一些媒体的渲染,火势必将蔓延,事态迅速扩大,对品牌形象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

“车事纪”与蔚来的旧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顾这场风波的根源——“车事纪”与蔚来的那场官司。

这桩旧案要追溯到2022年6月2日。

当时,“车事纪”发布了一则视频,标题极为醒目:《比亚迪和蔚来,谁在割韭菜?》。

视频中,它直接将蔚来ES8在国内的售价(47-63万元)与在挪威的售价(41-46万元)进行了对比。

前蔚来员工道歉!造谣比亚迪操控舆论引热议-有驾

作为深耕汽车领域的创作者,用车社有必要为大家剖析其中的奥秘。

蔚来ES8,作为蔚来的旗舰SUV,其设计语言独特,车身线条流畅,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勾勒出动感与优雅并存的姿态。

车身在阳光下,金属漆面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

内饰方面,高档真皮座椅触感柔软细腻,座椅上的缝线工艺精湛,每一针每一线都展现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中控屏布局合理,按键手感舒适,置身其中,驾驶体验确实让人感到愉悦。

然而,“车事纪”的视频,却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障眼法”。

它将国内整车(含电池)的售价,与挪威的BaaS模式(电池租用服务)价格进行对比,关键是,它还刻意忽略了挪威对电动汽车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事实。

如此一番对比,消费者一看,立刻产生一种错觉:蔚来在挪威卖得便宜,在国内就是“割韭菜”!

这种心理落差,谁能坦然接受?

蔚来当时对此无法容忍,认为这纯属“散布不实言论”,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遂将“车事纪”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在主页置顶公开道歉,并赔偿200万元人民币。

---

法院裁决:三十万赔偿,一场迟来的公平?

这场官司最终的结果如何呢?

法院的终审判决是:侵权方上海云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车事纪”的运营方)需向蔚来赔礼道歉,并且要在其抖音账号“车事纪”上,连续三十天刊登致歉声明。

除了道歉,还得赔偿经济损失,具体金额为三十万元人民币。

看得出来,这判决并非轻描淡写。

三十万元,对于一个自媒体公司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前蔚来员工道歉!造谣比亚迪操控舆论引热议-有驾

这也就不难理解周浩然之前那番“不厚道”的言论了。

他认为“车事纪”似乎被他人利用,结果却要独自承担赔偿,这确实令人感到不公。

其言外之意,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却不愿承担责任。

---

舆论战的深层思考:车企的“明修栈道”与“暗度陈仓”?

整个事件,从“车事纪”的视频,到蔚来起诉,再到周浩然的爆料与道歉,就像一部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

归根结底,这事就是品牌竞争与舆论攻防战的一个缩影。

在当下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谁能掌握信息的发布权和解释权,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但打舆论战,也需讲求“君子之风”。

那种通过捏造事实、诋毁对手来达到目的的行为,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你看周浩然,本想仗义执言,结果呢?

自己也深陷泥潭,最终不得不公开发布道歉信。

这道歉,显然并非心甘情愿,背后定然有法律的强制力。

这就像你驾车行驶,本想加速超车,却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记录,不仅罚款扣分,还得接受交通安全教育。

而且,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性能较量。

过去,我们选车,可能更看重发动机的轰鸣是否低沉有力,加速时有没有那种强烈的推背感,或者高速过弯时悬挂系统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性。

又或者,方向盘的材质和手感是否舒适。

前蔚来员工道歉!造谣比亚迪操控舆论引热议-有驾

这些,都是硬实力。

但现在呢?

品牌的声誉也是一种“软实力”。

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时甚至比那些冰冷的技术参数更能决定它的未来走向。

试想,一款车,哪怕它的动力性能再出色,加速再快,但如果它始终与负面新闻缠绕,消费者心里有了芥蒂,那再优秀的性能,也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再比如,我们平时到展厅看车,销售人员会详细介绍,这款车的轴距比同级别车型更长,达到了2900毫米,后排空间宽敞舒适。

这些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它的实用价值。

但如果这个品牌总是卷入这种“非议”的漩涡,消费者心里有了疑虑,那再大的空间,再舒适的座椅,也可能让人兴味索然。

所以说,无论是比亚迪,还是蔚来,以及其他所有汽车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都应坚守底线,光明磊落,追求卓越。

与其将精力耗费在那些“旁门左道”上,不如倾注于提升产品品质、优化用户体验。

正如一位车主所言,他最喜欢的就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每次长途驾驶都能大幅减轻疲劳,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体验。

毕竟,消费者购买汽车,最终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

是为了在周末的郊游中,车辆宽敞的后备箱能轻松容纳全家人的行李和户外用品;是为了在日常通勤中,享受静谧的车内空间,听听音乐,放松身心。

这些实实在在的用车场景,才是品牌应该关注和提升的核心。

至于那些幕后的博弈,那些“谁是谁非”的纷争,最终都会被时间和真相所揭示。

毕竟,“纸包不住火”,消费者是明智的,他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到头来,还是那句话,谣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

希望咱们的汽车行业,少些这种无谓的内耗,多些良性竞争,多些技术创新,多些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思考。

这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