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咱们老百姓身边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聊起买车这件事,风向是彻底变了。
以前大家坐在一起,话题总离不开德系车的扎实稳重,或者日系车的省油耐用,谁要是说自己买了辆合资品牌的热门车,那绝对是饭桌上的焦点。
可是现在,你再听听大家聊的,全都是谁家的新能源车续航跑得更远,谁家的智能座舱反应更快,哪个品牌的自动驾驶功能更好用。
这种转变来得又快又猛,就像一夜之间,我们对汽车的评判标准都更新换代了。
就在这股浪潮中,有三个曾经在我们生活中也算得上耳熟能详的合资汽车品牌,广汽三菱、斯柯达,还有那个听起来挺洋气的DS,几乎是悄无声息地,开始从中国市场大规模撤退了。
这一退,可把不少已经买了这些品牌汽车的车主给整蒙了,心里直犯嘀咕:这以后我的车坏了可怎么办?
保养要去哪里做?
配件还能买到吗?
这还是我们过去深信不疑的“合资品质”吗?
这件事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一场深刻的变革,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来看看这三位“失意者”各自的处境。
它们的衰落并非突如其来,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只是很多消费者直到最后才惊觉。
先说广汽三菱,这个牌子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和“硬派”、“越野”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想当年,它旗下的欧蓝德车型,凭借着“二十万级别、四轮驱动、七座空间”这样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位,一度卖得风生水起,年销量突破十万辆,在城市SUV市场里也是个响当当的角色。
但问题就出在了“吃老本”上,当竞争对手们都在拼命地更新换代,推出混动、纯电车型,把车里的屏幕越做越大、功能越做越智能的时候,三菱的产品线却好像被时间遗忘了,好几年都看不到一款能真正跟上时代步伐的新车。
消费者不是傻子,大家会比较,你这内饰设计还停留在十年前的风格,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得像老人机,凭什么还卖着和配置更高的新款车差不多的价格?
市场的反应是诚实的,销量一路下滑,最终导致了广汽三菱在2024年彻底停产,公司甚至都改名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听起来和造车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三菱的品牌印记也就此在国内生产领域画上了句号。
虽然广汽方面承诺会继续为现有车主提供售后维保服务,但承诺归承诺,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全国各地的4S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关停并转,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和广大的县城地区,原来可能就在家门口的维修站没了,现在车子需要保养或者维修,车主可能得特意请假,开上一两百公里跑到省会城市去,到了地方还得排长队。
这种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增加,让当初买车图方便的优势,如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麻烦。
再来看斯柯达,它的情况可能更让一些老车主感到惋惜。
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品牌,斯柯达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主打一个用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德系的平台和技术。
在国产汽车还没有完全崛起的那些年,这个策略确实非常有效,明锐、速派这些车型也收获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在2018年,斯柯达在中国的年销量一度达到了三十四万辆的巅峰。
然而,当国产汽车品牌带着更强的技术、更时尚的设计和更具冲击力的价格杀入市场时,斯柯达的性价比优势瞬间就被稀释了。
十几万的预算,消费者可以买到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油耗低到惊人,还有一块能旋转的大屏幕;也可以买到吉利、长安等品牌配置高得眼花缭乱的燃油车。
回头再看斯柯达,万年不变的内饰设计,智能化配置几乎为零,价格上也没有了绝对的吸引力。
从巅峰时期的三十多万辆,跌落到去年年销仅一万多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下滑,而是市场的彻底抛弃。
如今,斯柯达在国内已经停止生产,其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被并入了上汽大众的体系。
听起来似乎找到了一个归宿,但对于车主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的车成了“寄人篱下”的存在,你去大众的4S店维修保养,在资源紧张的时候,服务优先级自然会排在大众品牌的车主之后。
更关键的是,一些斯柯达专用的零部件,可能需要通过特殊的渠道调拨,等待时间会大大延长,修一次车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可能成为常态。
最后说说DS,这个来自法国的品牌,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走着一条曲高和寡的“法式豪华”路线。
它的设计确实充满了想象力,特立独行,但这种设计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中国消费者所看重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更致命的是它的品牌定位和定价策略,总想用一个二线豪华品牌的身份,去卖一个接近一线豪华品牌的价格。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消费者用最直接的方式——不买单,给它上了一堂深刻的市场教育课。
DS的销量惨淡到什么程度?
在最低迷的时候,一个月全国的销量甚至不足五十台,这个数字可能还不如一些热门品牌一家4S店一个周末的销量。
如今,DS在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已经萎缩到屈指可数,车主们的售后困境可想而知。
修车基本上告别了官方渠道,只能依赖于那些经验丰富、但配件来源不稳定的第三方修理厂。
一旦品牌未来彻底退出中国,零配件供应中断,那这台曾经标榜“法式豪华”的座驾,就真的可能变成一堆难以处理的“艺术品”了。
合资品牌的节节败退,恰恰映衬出另一股力量的强势崛起,那就是我们的国产品牌。
这已经不是那个需要靠模仿和低价来求生存的时代了。
今天的中国汽车,无论是在核心技术、用户体验还是服务网络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背后,首先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核心部件上始终处于追赶状态,但在电动化时代,大家几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中国凭借着完善的电池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三电技术,不仅武装自己的产品,甚至还供应给国外的汽车巨头,这就是技术自信的体现。
其次,国产品牌更懂得中国消费者的心。
合资品牌的一个通病是决策流程长,反应慢,一款车型的智能化升级可能要等上好几年。
而国产品牌,特别是新势力,几乎是把汽车当成电子产品来运营,用户的反馈能很快通过OTA在线升级得到解决。
大尺寸中控屏、流畅的语音交互、实用的辅助驾驶功能,这些在同价位的合通资车上想都不敢想的配置,在国产车上早已成为标配。
最后,也是最实在的,就是无与伦比的性价比和无孔不入的服务网络。
如今,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品牌的销售和服务网点已经下沉到了乡镇级别,配套的充电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同样是十五万,你可以买到一台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的国产新能源车,享受着低廉的用车成本和便捷的售后服务;而在合资品牌那里,你可能只能买到一辆配置简陋的入门级车型,并且还要为它未来可能出现的维修难题而担忧。
这笔账,现在的消费者都会算。
所以我们看到,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历史性地超过了50%,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
人们用自己的选择,清晰地表明了态度:那个盲目迷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