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界,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
这回不是什么新车发布,也不是价格战的硝烟,而是关于“车该怎么开”的争议,让不少人心头泛起涟漪。
我说的,便是近期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新能源汽车“花式”驾驶视频,那阵仗,可真是热闹非凡。
说起来,这事儿我早就放在心上了。
咱们买车,无非是图个方便、舒坦,再往大里说,是为了安全。
可您瞧瞧网络上那些画面,什么“漂移入库”、“原地烧胎”,甚至还有“高速自动驾驶时玩手机”…
…
我这老花镜都快掉出来了!
这哪里是驾驶,这简直是把几十万、上百万的钢铁伙伴,当成了游乐场的碰碰车,而且玩得还津津有味。
这股风气,说实话,有点不寻常。
你想啊,那些视频,点赞、评论、转发,那叫一个火爆。
有人惊叹“帅炸了!
这才是科技的力量!”
;有人赞叹“牛!
这车主绝对是老司机!”
;还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直接来一句“这波操作,给满分!”
。
我承认,有时候看着确实够炫,车子在主人手里听话得像个玩具,那技术,那画面,确实能勾起一丝肾上腺素的涌动。
但作为用车社,我不能只当个旁观者。
咱们得深入探究,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所谓的“花式”驾驶,究竟是在展示高超车技,还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我先给您把这些“玩法”梳理一下:
头一类,是那些“挑战机械性能极限”的。
比如,一些电动车,起步迅猛得如同离弦之箭,一些驾驶者便喜欢在空旷地带进行“弹射起步”,轮胎原地打转,激起阵阵烟尘,那声浪,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还有那些配备四驱系统的车辆,被用来进行“泥地漂移”,车子在泥泞中旋转,宛如一个巨大的陀螺。
我不得不承认,这些车辆的设计确实达到了顶尖水平,其动力响应和四驱系统的配合,都堪称卓越。
就比如某款电动车的零百加速成绩,那数据足以让不少传统跑车汗颜。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这种极限操作,普通驾驶者真的能够驾驭吗?
并且,在公共道路上进行此类行为,岂不是在拿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冒险?
第二类,便是“试探智能驾驶的边界”。
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自从L2、L3乃至L4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出现以来,部分车主似乎便开始“放飞自我”。
我曾看过不少视频,驾驶者在高速公路行驶时,双手全然离开方向盘,悠闲地刷着手机、观看视频,甚至有人直接在车内打起了盹。
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
您购买这些辅助驾驶系统,是为了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巡航、车道保持等,获得更安全、更轻松的驾驶体验。
它并非让您将方向盘完全交给机器,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被动的乘客。
我依稀记得,曾有新闻报道,一位车主在长途驾驶过程中,全程双手未曾触碰方向盘,最终不幸酿成事故。
当时我便在想,即便是再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它终究只是一个“辅助”!
它有着明确的工作范围和固有的局限性。
在很多情况下,系统会适时发出提示,要求您“请保持注意力”或“请接管车辆”。
如果您将这些重要的提醒置若罔闻,那么一旦发生意外,其后果将远非“炫技”二字所能概括。
而且,这些“花式”驾驶,多数是在封闭场地或网络平台上进行表演的。
一旦将其搬到真实的道路环境中,其风险系数将呈指数级增长。
设想一下,稍有不慎,前方突然出现一位行人,或是旁边窜出一辆非机动车,您的“漂移”或“玩手机”行为,瞬间便可能演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我来给您分析分析,为何这些“花式”驾驶如此吸引人。
首先,是“展示欲望”。
人都有渴望展示自己的倾向,尤其是当自己拥有一件引以为傲的物品时。
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本身就代表着前沿科技和一定的经济实力。
再配上一些“高难度”的操作,这无疑是“我车技超群,我车科技领先”的完美结合。
这种心理,我能理解,但绝不应在公共道路上肆意妄为。
其次,是“模仿效应”。
网络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个视频的爆红,往往会引发无数的模仿。
这就像当年广场舞的流行,起初寥寥数人,尔后便遍地开花。
然而,广场舞跳得不好,最多伤及筋骨;而驾驶时玩“高难度”,则可能危及生命。
再者,是对“科技的过度信赖”。
许多人认为,既然车辆配备了如此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便可高枕无忧。
他们忽略了,任何科技都有其“边界”。
正如智能手机能为我们提供诸多便利,却无法替我们思考和做所有决定;汽车的智能驾驶亦是如此,它是在特定条件下辅助驾驶者,而非让其完全放松警惕。
回归正题,我们用车社,始终坚守“安全第一,理性用车”的原则。
此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
从车企的角度而言,开发高性能、高智能的车型,无疑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并推动汽车技术的进步。
但同时,他们也应在用户手册和宣传中,更清晰地强调安全驾驶的重要性,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使用界限。
切不可只顾着宣传“速度”与“智能”,而忽视了“安全”这一根本。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责任则更为重大。
您购买的车辆,首先是一台交通工具,其首要使命是安全地将您和您的家人送达目的地。
那些所谓的“花式”驾驶,说到底,是将公共道路当成了私人游乐场,这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严重漠视。
您可以在网络上展示您的驾驶技巧,但请务必选择封闭的赛道或专业的场地,切勿拿他人的生命安全来“博取眼球”。
此外,监管部门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我认为,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对于那些在公共道路上进行危险驾驶行为的,应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
绝不能让这种“炫技”行为,成为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诱惑。
我曾看到一段视频,一位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双手完全脱离方向盘,正与副驾驶乘客交谈。
突然,前方车辆紧急刹车,他急忙伸手去抓方向盘,但已然不及。
幸运的是,最终并未发生重大事故,但那惊险的画面,着实让我心有余悸。
您说,这得是何等的运气,才能化险为夷?
倘若前方是一辆重型卡车紧急制动呢?
因此,归根结底,这并非是“科技有多么强大”,而是“您是否有将安全置于首位”。
我们购车,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出行更加自由。
而非为了挑战法律的底线,更不是为了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那些所谓的“花式”驾驶,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是对汽车性能的片面理解,更是对交通安全的公然忽视。
我犹记得,家乡一位老司机,开车一生,从未出过事故。
他常说,开车如同做人,要稳重,要踏实。
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无疑带来了诸多惊喜。
其卓越的加速性能、先进的智能化水平,都预示着未来出行的方向。
然而,任何技术,都应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
若其沦为“玩火”的工具,其价值便大打折扣。
因此,各位车友,我用车社今日不谈别的,只说一句肺腑之言:驾驶车辆,安全至上,理性行车。
那些“花式”操作,您可以在游戏里体验,或是在专业赛道上尽情施展,那才称得上是“技艺”或“爱好”。
但若您是在公共道路上,为了吸引眼球、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做出危险举动,那便是“危险”,是“不负责任”。
这道理,您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