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净亏17.7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3.12亿元,这是广汽集团交出的2025年成绩单。 曾经的中国车企“利润奶牛”,如今竟在价格战与转型阵痛中滑向亏损深渊。
这家老牌国企一边承受着销量下滑11.34%的压力,一边悄悄在海外市场杀出重围,甚至让丰田首次将中国研发的电动车纳入全球销售体系。
亏损背后:合资品牌神话终结
广汽的亏损并非突发。 去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还停留在1.18亿元,而今年同期暴跌3691.33%。
核心原因直指两大命门:合资品牌退潮与自主品牌青黄不接。 广汽本田前三季度销量大跌27.58%,广汽丰田虽微弱增长4.89%,但难以抵消整体颓势。 曾经贡献超70%利润的合资板块,在电动化浪潮中逐渐失灵。
自主品牌同样表现挣扎。 广汽埃安前三季度销量下滑19.99%,未能延续此前月销5万辆的辉煌;高端品牌昊铂则始终未能打开市场。
新能源车整体销量26.83万辆,同比下降4.99%,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暗藏转机:销量连续两季度环比回升
尽管同比数据难看,广汽第三季度却露出企稳迹象。 全集团销量42.84万辆,环比增长11.49%,营收243.18亿元,环比上升6.98%,这已是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 自主品牌成为亮点,传祺、埃安、昊铂第三季度合计销量15.95万辆,环比增长15.09%。 其中埃安在AION V Home新车型推动下,环比大增18.13%。
合资品牌也出现回暖。 广汽丰田第三季度销量19.85万辆,同比增长9.15%,成为少数实现同环比双增的品牌;广汽本田环比回升11.85%,雅阁、皓影等主力车型销量回稳。
“番禺行动”:改革刀刀见血
为扭转局面,广汽在2024年启动为期三年的“番禺行动”,从组织架构到产品开发全面动刀。 集团将总部迁至番禺汽车城,从战略管控转向经营管控,自主品牌实行研产供销财一体化运营。
改革落在研发体系:广汽研究院被拆分为造型设计、整车开发、平台技术三大分院,引入IPD产品开发流程,目标是将车型开发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个月,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
改革已初现成效。 广汽丰田铂智3X作为首款进入丰田全球销售体系的中国研发车型,在国内上市7个月销量突破4.6万辆;10月更登陆香港市场,成为合资品牌智电转型的突破样本。
海外战场:欧洲成破局关键
当国内卷价格战之时,广汽将弹药投向海外。 前三季度海外终端销量同比增长36.5%,业务覆盖85个国家,拥有570个销售网点。 第三季度,广汽密集进入英国、波兰、葡萄牙、芬兰市场,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在欧洲交付AION V和AION UT两款全球战略车型。
在东南亚,广汽泰国智能工厂投产的车型已稳居当地电动车销量前三;AION UT在泰国上市39天即实现千台交付。 董事长冯兴亚称,目标是打造多个5万-10万辆级核心市场,2028年实现欧洲全覆盖。
技术突围:从换电到L4自动驾驶
面对亏损,广汽仍坚持技术投入。 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突破100亿元,自研的ADiGO GSD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已覆盖99.9%道路,新一代智能座舱响应速度提升3倍。
在能源生态领域,广汽联合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技术,埃安UT super支持99秒极速换电;9月建成全国最大V2G示范项目,放电量已突破25万kWh。
跨界合作成为另一张牌。 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品牌“启境”将于2026年年中推出;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的L4高度自动驾驶车型计划年内下线;甚至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已获近千架意向订单。
成本鏖战:每省一分钱都是生存筹码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指出,广汽需通过整合和削减成本收窄自有品牌亏损。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0.05亿元,同比减少2.79%,但毛利率环比上升0.49个百分点,期间费用同比减少10.90亿元,显示成本控制已开始见效。
广汽的突围路径清晰可见:靠合资品牌稳住基本盘,用自主品牌环比增长找回节奏,借海外市场打开新空间。
行业价格战仍在持续,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单月研发投入超20亿元,广汽的转型窗口期并不宽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