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7碾过减速带1小时能回收0.7度电,这账算下来比你想的还有门道
上周去试驾仰望U7,销售顾问跟我说了句话,当时我还以为他在吹牛——“您开一小时城市路,悬架能给电池回点儿电”。我当场就想,这不扯吗?后来自己开了一圈,看着能量回收界面上那个数字一点点往上跳,才明白这事儿可能真不是噱头。
这套云辇-Z悬架用的是直线电机,跟传统那种靠油液挤来挤去的减震器完全不是一回事。碾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轮上下运动的能量会被电机“吃掉”转成电,工程师管这叫“边挨打边赚钱”。实际数据大概是1小时城市路况能回收0.7度电左右,够空调转20来分钟。单看这点电不算多,但架不住天天跑,一年下来也是几十度。
说到悬架响应速度,云辇-Z这套系统反应时间压到了1毫秒。什么概念?你眨次眼的功夫,它已经调整了50次。我在120公里时速的烂路上测过,车内放的矿泉水瓶,液面晃动幅度目测不到半厘米。这种感觉有点像——路面该颠的地方都颠了,但偏偏传不到你屁股上。
再聊聊那个易四方系统。1100匹马力固然唬人,但更有意思的是四个电机怎么配合。U8那个3.6米的转弯直径,比飞度还小半米,在市区挪车的时候是真方便。原理其实不复杂,内侧前轮反着转、外侧后轮使劲推,车就原地画圈了。至于高速爆胎那个场景,系统识别到轮胎失压只需要38毫秒,然后用0.8秒把剩余三个轮的扭矩重新分配。车身横摆角能锁在2度以内,方向盘握稳就行,不会甩。
刀片电池这几年迭代得挺快。最新那批3.0版本,能量密度做到了160Wh/kg,冷媒直接灌进电池底板降温,换热效率比之前提升四成。充电功率因此上到260kW,海豹那个91度电的版本,10%充到80%大概12分钟。安全测试更狠,双面针刺加侧向挤压同时来,温升控制在5度以内。磷酸铁锂材料的放热峰天生就低,大概200度,三元锂要800度,这差距摆在那儿。
DM-i 5.0那个1.5L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6.06%,听着可能没什么感觉。换个说法,秦L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2.9升,从广州开到北京1200公里不充电,油费360块,比高铁二等座还便宜几十。发动机只在1200-3400转这个效率最高的区间工作,其他时候都是电机。市区跑38分钟,发动机可能就启动7次,图书馆都没这么安静。
800V高压平台这事儿,海狮07做得算是比较激进。充电5分钟能跑250公里,10%到80%不到10分钟。双枪并充,两把充电枪同时插,功率叠加到500kW。高压线束用铝排代替铜,轻了近一半,耐压1000V。导航App里还嵌了个充电热力图,3公里内大功率桩的空闲情况实时显示,能提前预约锁位半小时。从北京开到呼伦贝尔1800公里,算法规划4次充电,总时长1小时出头。
北方车主冬天最头疼的门把手冻住问题,现在的隐藏式手柄电机扭矩提到3.5N·m,加了陶瓷加热片,30秒升温60度,能破3毫米冰层。黑河那边泼水成冰后连续开关500次,没出过问题。App里可以远程开启预破冰,上车前5分钟自动加热,耗电量基本忽略不计。
这些技术单拎出来可能不算特别新鲜,但组合在一起确实让用车体验变了个样。有些东西得自己开过才能体会,数据是一回事,真实感受又是另一回事。至于值不值,这账各人有各人的算法。反正技术摆在那儿,买不买是你的事,但总得先搞清楚自己花钱买的到底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