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尼亚中国独资厂终获“准生证”,商用车界的“鲶鱼”杀到了?

老话说得好,风起于青萍之末。可这回,风是直接从江苏如皋刮起来的——斯堪尼亚中国终于拿到“准生证”了!第398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一出,不少圈内人手机都快炸了:那个挂着北欧LOGO、走高端路线的重卡“贵族”,真要自己单干了。

以前咋样?合资、授权、技术引进,套路一套接一套。但自从2020年中国把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给摘了,游戏规则就变了。斯堪尼亚立马甩开膀子,在如皋搞了个100%控股的生产基地,不带一个“合作方”名字的那种。五年磨一剑,厂房盖好了,设备进来了,连经销商都开始招兵买马,现在官方点头换地址,等于正式发了“身份证”。这可不是简单换个门牌号,这是实打实的独立生产资质落地。

你别说,这厂子来头不小。定位是“全球最先进、最可持续的工业基地”,听着像口号?人家还真不是吹。碳中和工厂的目标摆在这儿,绿电、生物燃料轮着上,减排动作一套接一套。更狠的是产能规划——5万辆年设计产能,一半要出口,目标直指RCEP区域。东南亚、大洋洲这些地方物流需求猛得很,斯堪尼亚打算借着自贸协定这股东风,把中国变成亚洲制造+出海的桥头堡。

再说说产品本身。首辆试制车虽然是柴油款,但底盘早就为电动化留了后手。模块化平台玩得溜,燃油变纯电,就跟换电池包似的,灵活得很。这招叫“预留升级窗口”,懂行的都知道,这是应对未来政策突变的保险绳。毕竟现在全国都在推新能源重卡,谁也不知道明天补贴往哪调。

价格方面,以前进口斯堪尼亚动辄八九十万,跟国产高端40万级的车型差了一倍,市场占有率压根拼不过。但现在自己造,供应链本土化一步步推进,成本肯定往下压。虽然还没官宣最终定价,但业内普遍猜:国产之后,大概率会往50万档口靠,杀进国产高端腹地。

不过也别觉得它稳赢。三一、福田这些本土选手也不是吃素的。三一早就跟宁德时代绑在一块儿搞换电重卡,补能效率拉满;福田戴姆勒的智能网联系统都跑了几轮迭代了。反观斯堪尼亚,电池包供应商还没定下来,智能化这块儿节奏明显慢半拍。

所以说,这条“鲶鱼”是来了,但池子早不是当年那个池子了。它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冲击,更是玩法的重构——用全球标准在中国造车,再卖向亚太,这盘棋下得够大。至于能不能搅动整个高端重卡市场的水?咱们不妨等它第四季度正式投产,看第一台车上路跑起来再说。

斯堪尼亚中国独资厂终获“准生证”,商用车界的“鲶鱼”杀到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