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熬夜蹲点,心跳加速地点击”下单”,成功锁定心仪已久的小米新车,却在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时发现,你要等到2026年才能提车?而且,这个”小”细节在你付款时根本没有明确告知!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近日小米汽车YU7预售中,上百名车主共同面临的窘境。
真相
预售火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6月26日,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正式开启预售,官方数据显示3分钟内订单突破20万台,堪称”国产新能源车预售神话”。但就在这看似辉煌的数字背后,一场关于系统Bug和信息误导的风波正在酝酿。
据多位车主反映,在激动人心的抢购过程中,系统频频出现身份信息识别错误,导致下单时间被延误。本应能够首批提车的用户,因系统原因被排至25-28周后,直接跨入2026年才能交付。
一位北京的李先生气愤地表示:“我第一时间就点击了下单,结果系统显示我的身份证号有误,等我重新输入后,已经晚了整整50分钟,交付时间直接推迟到明年底!”
误导
更令人恼火的是,许多用户在支付5000元定金时,APP界面仅简单显示”8月首批交付”,却未明确告知部分用户实际需等待35-42周。这种模糊的表述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能在今年提车。
“销售顾问明确告诉我’今年肯定能提车’,这是我锁单的主要原因,”来自上海的张女士说,“但付完钱后系统更新的交付时间显示要到2026年,这不是明显的欺诈吗?”
损失
延迟交付不仅仅是等待时间的问题,更关乎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根据现行政策,2025年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而2026年将减半征收。对于30万元级别的YU7来说,这意味着车主可能需额外支付约1.5万元的税费。
此外,国家的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也存在变动可能,这笔高达3万元的补贴,对于计划置换的车主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隐形损失”。
争议
面对车主的退款要求,小米方面表示”锁单后定金不退”,并强调APP中有多次提示。但维权车主们认为,系统Bug和信息误导的责任不应由用户承担。
法律专家指出,小米采用的”定金”模式在法律上确实具有不可退的特性,但如果存在系统故障或销售误导等情况,企业仍需承担相应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问题在小米首款车型SU7发布时也曾出现。如果小米未能从中吸取教训并改进,可能会对品牌长期口碑造成不小的影响。
行动
目前,这些维权车主已组建联名群,部分投诉已提交至黑猫投诉、车质网等平台。他们的诉求主要包括:
因系统故障延误的用户,应重新排产或优先交付
2026年交付的订单应允许退还定金
小米应补偿因政策变动导致的税费损失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消费维权指南》,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通过保留证据、联合维权、寻求第三方调解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反思
从SU7到YU7,小米汽车在营销策略上的激进与技术系统的不完善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作为一个以”用户体验”著称的科技品牌,小米在汽车领域的这种”重营销轻体验”的做法,值得深思。
根据J.D. Power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重视程度已超过产品性能,占据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这一点,或许是小米汽车团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场”定金门”事件的后续发展,将取决于小米是否能拿出诚意,与车主达成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销售数字的同时,不要忘记尊重消费者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根本。毕竟,没有哪个品牌能承受得起失去消费者信任的代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或购买建议。文中所述事件基于公开报道,真实性有待相关部门或企业进一步澄清。消费者在购车决策时应全面了解相关条款,理性消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