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22年最大豪赌:一台车逼疯整个合资圈
N7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50天狂揽2万台大定,把“合资电车不行”的标签撕得粉碎。 比销量,它让一家老牌合资厂,赌上了22年家底。
一、生死时速:叫停14个月的方案,5个月再造一台车
2023年底的东风日产会议室,空气凝固。
眼前这台代号N7的原型车,团队埋头苦干了14个月,历经6轮评审。 核心管理层只甩出两句话:“竞争力不够”“实车不够好看”。 更狠的后半句是:“如果失败,后面有大麻烦”。
叫停还是硬上?
叫停意味着上市延期,而东风日产已连续3年销量下滑,经销商展厅急需新能源车救场。 硬推一台“普普通通,甚至带油味”的电车?
负责市场的尚顺事直言:“市场上可能打不动”。
拍板重做!
造型、配置、智驾全部推翻。 原计划2024年10月发布,直接延后半年。
最疯狂的是造型:3家设计中心比稿,第一轮30版方案,6进3淘汰赛,终选方案从设计到定稿只给5个月。
当平面发光LOGO方案提交时,团队手心冒汗,这可是日产史上首次打破立体车标传统。 没想到日方高层看完,当场点头。
二、掀桌定价:顶配14.99万,逼同行连夜改方案
定价会吵到发布会当天上午。
最初计划卖15-20万,看到竞品价格战,周锋咬牙拍板:“背水一战,11.99万起! ”
顶配Max版14.99万塞进8295P芯片+Momenta端到端智驾+压缩机冰箱+49传感器座椅,比同级合资车便宜3万以上。
负责销售的王骞被媒体追问“是否亏本卖车”,他苦笑:“不会亏,初期利润不高”。
日产总部最纠结的正是这点。 中方团队算过账:只要月销破5000台,规模就能摊薄成本。
结果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60%用户直接抢顶配。
三、合资首获99.9%自主权:中国团队说了算
N7最颠覆行业的,不是配置,而是权力结构。
“除了基础定位和造型,我们决定99.9%内容。 ”周锋说这话时,合资同行还在为“谁主导研发”扯皮。
日产全球CEO内田诚2023年亲赴中国试驾竞品,30多辆新势力摆满花都试车场。 逛完上海车展,日方代表沉默了:“看一辆很好,再看一辆怎么还是很好? ”
8次闭门会后,日产交出史无前例授权:
产品定义、研发、供应链、定价权全归合资公司。
采购负责人郭桂林,这位在东风干了一辈子的老将,带着团队狂啃本土供应链。 智驾选Momenta,座舱接DeepSeek大模型,冰箱用压缩机制冷,全是传统合资车不敢碰的“激进方案”。
四、撕掉“老年机”标签:49个传感器塞进座椅
为甩掉“合资车智障”的帽子,N7把黑科技堆到变态:
就连最怕晕车的用户,都被“全域防晕车系统”拿捏。
调校团队迭代76版软件,把电门响应控制在万分之一秒。 有车主实测:“坐半小时网约车都吐的人,开N7跑盘山公路居然没事”。
五、渠道复活:年轻用户冲垮4S店
N7最让经销商吃惊的是用户结构。
35岁以下用户占61%,比日产燃油车主年轻15岁;首购族占56%,彻底打破“日产靠老客户续命”的魔咒。
广州某4S店经理透露:“N7发布后,来店量暴增50%,很多年轻人进门直奔电车区”。
交付改革。
全国100家交付中心专攻电车,和传统燃油车渠道分离。 用户APP下单后,从排产到运输全程可视。 有北京车主晒单:“早上下订,中午就看到车架号”。
六、22年合资基因突变:从“听日方的”到“为中国人造”
这场豪赌背后,是22年合资模式的彻底重构。
2005年《东风日产共同行动纲领》签定时,核心是“所有人都是合资公司的人”。 直到N7项目,中方才真正掌舵产品定义权。
研发团队扩招到2500人,22年制造经验全押注在“本土化创新”:
车间老师傅杨耀辉,亲历过东风日产年销130万辆的黄金时代。
看着N7生产线轰鸣,他念叨最多的是:“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