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兰州市又搞了个购车补贴活动,说是为刺激消费、点燃市场活力,专门对买新能源车的老百姓发补贴,最多可以拿到5000块钱。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各种讨论,爱车一族、吃瓜群众都忍不住八两句。你说,咱们真应该为这些看起来花钱为民办事的政策高兴吗?这些补贴‘真香’吗?还是说,这就是咱们过去这些年见怪不怪的“割韭菜”,“画大饼”?
咱们首先不妨想一想,为啥要发这补贴?谁都知道,疫情这几年,经济不景气,老百姓的钱袋子也紧了。别说买新能源车,就是平时消费都收着点,手机、家电能不换就不换。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毕竟不算刚需品,大多数人不是非买不可。所以地方政府一拍脑袋,“增加点销售额,拉动点内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补贴。你要问这个举措有效果没,还真不能一竿子打死。肯定有部分想买车的觉得,既然有补贴,能省点是点,赶紧下单。但要说补贴一来销量就蹭蹭涨,能把经济带飞,那也别太天真了——毕竟大家的钱是实打实挣的,不是因为有补贴就会自动冒出来。
再看看这次兰州的补贴细则。先不说数额,咱看看规则。首先是针对本地(兰州市)的个人用户,指定时间、指定企业、指定车型,“以旧换新”、“新能源”,而且补贴额度按价格分档,发票10万以下的是2000块,20万以上才有5000元补贴。说句大实话,这几年新能源车的热度虽然高,但你如果去市场摸一摸底,其实能卖到15、20万以上的绝大多数也是合资品牌、国产一线,买的人本就不是最需要补贴的那拨,反倒是10万以内的车,才是真正老百姓关注的对象。可你看名额分布,10万以内、10到15万的补贴名额相加一共才100个,15到20万330个,20万以上286个。按这个架势,你想想,补贴的钱,最后真的落到了“刚需”人群手里吗?怕是刺激了更有购买力的群体。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角度,补贴数量是有限的,“先到先得”。这意味着啥?很简单:拼手速,拼信息差,搞得像双十一抢购。你是普通人,工作日要上班,哪来时间天天刷app?可你要是本地汽车销售公司、黄牛、熟人多、消息灵通,是不是可能走个捷径?说到底,这补贴最后能不能公平、公开地分到普通手里,还真不太好说。每次补贴落地,网上总有人吐槽:自己网速慢点、证件忘传了,名额早没了。有时候你真的怀疑,是不是有一条“信息暗道”,让部分人捷足先登。
咱们还要琢磨,这补贴是现金还是立刻折扣?答案其实很明确:要通过“云闪付”APP分两步上传资料、审核、查重,流程还挺繁琐,最后可能才把钱打给你。更麻烦的是,材料还得分期上传,9月购车后立刻传发票、身份证,等到10月新车上牌了再上传登记证书,错过时间还白忙一场,资格直接作废。这一套流程下来,要是你对政策不了解、APP不熟,没准到最后都白忙活。所以,这样的补贴,看上去挺美,其实更多时候是一种“技术门槛”,让部分人望而却步。
说到这里,咱不可能不问自己一个问题:政府到底应该怎么扶持消费?消费者到底需要啥?新能源车固然有环保、产业升级的意义,但是真要刺激消费,单单靠这两千、三千、五千的小恩小惠,就能让那帮“在门口徘徊”的人下定决心咬牙买车了吗?一辆新能源车随便都十几万上下,补贴充其量搞点小心理安慰,“薅羊毛”一样的快乐。可对绝大多数“刚需”家庭来说,最头疼的是买车后的用车成本,比如充电桩、停车费、高速服务区的充电难题,甚至品牌、保值率这些实际问题。你说能不能把补贴的钱变成充电桩建设、运营补贴、停车优惠这些实际长远利益?说不定更有意义。
而且,咱还得琢磨这些补贴的钱都从哪来。最终不还是公共财政,还是纳税人掏的腰包吗?换句话说,这边花纳税人的钱做补贴,拉动经济一点话题,真有用当然好,要是到最后花了冤枉钱,最后肥了“补贴公司”而不是普通人,这账本反倒更难看。更关键的是,如果每年、甚至每隔一段时间,这种“补贴—抢名额—消化指标—补贴耗尽—经济拉胯—再次补贴”的路子一直循环下去,其实绝大多数人早晚都变成看热闹、薅羊毛的人,对真正的制造业升级,产业创新,意义未必大。
再说新能源车本身,这事值得深思。新能源这几年无疑是风口浪尖,国产品牌飞速壮大,政策又给力,各种利好不断。可你如果去汽车之家、懂车帝那些车评博主的评论区看一看,真正线下愿意埋单的人也都在琢磨:这车开个四五年,二手车价咋样?电池靠谱不靠谱?是不是到了5、6年得换电池?充电不中断了咋办?补贴一来,价格倒确实“便宜”了一点,但买车其实永远都不是单纯看价格,“体验”、“售后”、“风险”这些东西,补贴永远解决不了。所以说,补贴这东西,和薅羊毛没啥本质区别,薅完了羊没了,问题还在那里。
问题继续往深里走,咱还得问一个问题,现在新能源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买新能源车的有不少是“尝鲜型”、“体验派”,还有些迫于指标、拍卖、平台政策的不得已选择。可你问身边开老燃油车的人,真换新能源,是不是每个都愿意?大概率不是。很多人其实第一关就卡在了“充电不方便”,“长途谁受得了”等问题上。哪怕不断有补贴,也基本是“赶鸭子上架”。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不管怎么玩,补贴政策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政策刺激短期有用,长期依旧要靠厂家出好车、基础设施跟上、消费降级大环境熬过去。谁都知道政府也是花有限的钱做有限的事,能把惠民的钱花到刀刃上,多一分少一些套路,才是真本事。回过头来看,咱老百姓得擦亮眼睛,政策好坏其实关键不在数额,而在于具体怎么落实,是不是能公平、公开,让大家不会因为消息晚了一分钟,就啥都没了。
讲了这么多,其实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地赞美或贬低这样的购车补贴。它确实能调动一部分人买车的积极性,给市场带来点小火苗。但更重要的是咱们要想明白一件事:补贴不是万能药,它也许只能治“现在”,治不了“长远”。新能源车的路还长,大家的钱袋子更紧,谁不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买得安心,用得放心呢?这才是一个良性政策和真正消费刺激应该追求的目标。
所以说,补贴政策就是好事吗?补贴真的有用吗?老百姓真得到了实惠吗? 这些问题大家可以一起琢磨琢磨。别只看表面那些“现金到账爽翻天”,深挖一下背后的门道,也许才是我们做选择时真正要看的部分。当然,如果你最近真打算买车,刚好预算、需求、车型都对上了,那这波补贴咋样,也算是小幸运。但别指望所有人的幸运都能像中奖那样砸到头上。大家还是要记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策好用,才是真的好。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