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

最近这些年,大家伙儿聊天要是说起车,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家里的那台汽油车,到底还能开多久?

特别是现在,一个叫“固态电池”的新鲜词儿,好像一夜之间就火了,到处都在说,这东西一旦大规模生产出来,大街上跑的汽油车就该进博物馆了。

这话听着挺带劲,但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电池,究竟厉害在哪里?

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有驾

而在决定未来汽车行业命运的这场技术竞赛里,起步特别早的日本,和后来居上、势头正猛的中国,到底谁的赢面更大?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用大白话把这事儿聊透彻。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固态电池到底是个啥。

您可以把现在电动车里用的锂电池,想象成一块夹心饼干,中间那层湿乎乎的“奶油夹心”,就是液体电解质。

这层液体占地方不说,还挺娇气,怕热怕撞,万一出点意外,很容易就着火,所以大家总觉得电动车安全性差点意思。

而固态电池呢,就是把这层液态的“奶油夹心”给换成了一片干的、固体的材料。

别小看这一个变化,它带来的好处可不是一点半点。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电池能装的电更多了,而且安全得多。

现在的锂电池,一公斤材料撑死了也就装个二百多瓦时的电,感觉已经到头了。

固态电池呢?

潜力巨大,未来能做到五六百,甚至八百瓦时每公斤。

这是什么概念?

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有驾

简单说,就是以后电动车的电池包可以做得更小、更轻,但跑得却更远。

现在大家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比如开个长途总得提前规划好去哪充电,以后可能就不是事儿了。

充满一次电,踏踏实实跑个一千公里,从北京开到上海都不用中途补电,这体验一下就跟开油车没区别了。

而且,没有了那种易燃的液体,电池本身就安全多了,就算发生碰撞或者被尖锐物体刺穿,起火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再加上充电速度也能提上来,像丰田宣传的那样,充电十分钟,跑上一千多公里,这简直就是解决了电动车目前最大的两个痛点。

既然这东西这么好,那是不是说汽油车的末日真的就到了?

从长远看,这个趋势是大概率的。

你想啊,电动车本来用电就比烧油便宜,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只有油车的三分之一,而且电价相对稳定,不像国际油价那样忽高忽低让人揪心。

保养也省事,不用换机油、机滤那些,一年下来又能省不少钱。

过去大家不选电动车,主要是嫌它跑不远、充电慢。

现在固态电池要是把这两个核心问题都解决了,那汽油车剩下的优势就不多了。

再加上现在全球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给出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比如欧盟就计划从2035年开始这么做。

市场的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电动车倾斜。

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有驾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总是有很多坎儿要过。

固态电池要想真正普及,现在还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是成本太高,另一个是生产太难。

成本高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现在的数据,一个用在车上的半固态电池包,光是成本就要二十多万人民币,这都够买一辆不错的中档汽车了。

如果换成技术更复杂的全固态电池,那搭载它的电动车起步价估计得四十万往上。

可咱们看看市场,现在卖得最好的新能源车,大多还是十五万到二十万这个价格区间的。

让普通家庭花四十多万去买一辆车,这个门槛还是太高了。

生产方面,因为是新技术,很多工艺还不成熟,比如固体材料之间的接触不够紧密,会导致电阻变大、电池性能下降,这就导致生产线上的合格率很低,可能做一百个只有六十个是好的,这和传统锂电池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良品率没法比。

大量的残次品,反过来又推高了成本。

所以,这事儿急不来。

这就引出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在这场决定未来的技术竞赛里,中日两国到底谁更强?

先说说日本。

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有驾

日本在这个领域绝对是“老师傅”级别的,特别是汽车巨头丰田,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了,手里攥着一千五百多项相关专利,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的。

他们选择的技术路线很明确,主攻一种叫“硫化物”的材料。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导电性能特别好,能让电池充放电速度非常快,性能很强悍。

但它的缺点也同样突出,就是化学性质太活泼,遇到空气里的水分就会产生有毒气体,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极高,安全性控制起来难度很大。

这就好比一位武林高手在修炼一门威力巨大但极易走火入魔的绝世武功,虽然理论上天下无敌,但实际操作起来风险重重。

所以我们看到,丰田虽然口号喊得响,但量产的时间却一推再推,迟迟拿不出能大规模上市的成熟产品。

再来看看咱们中国。

中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策略也更加灵活和务实。

根据统计,近几年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飞速增长,增速排在全球第一,总量上已经和日本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打法很聪明。

首先,我们没有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一个地方。

日本一门心思搞硫化物,我们是“两条腿走路”,除了硫化物,我们还在同步研发另一种叫“氧化物”的技术路线。

氧化物虽然导电性稍弱,但它非常稳定、没有毒性,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更容易实现量产。

固态电池量产,燃油车终结,中日激战谁更强-有驾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懂得“循序渐进”。

既然一步到位造出完美的“全固态”电池那么难,那我们就先从“半固态”开始。

所谓半固态,就是在固体材料里还保留一点点电解液,这样既能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又能巧妙地解决固体之间接触不好的问题,成本也更容易控制下来。

这就好比我们想过一条很宽的河,与其苦等一座完美的大桥建成,不如先搭一个坚固的浮桥过去,先把事情办了。

实际上,中国的车企已经这么做了,像蔚来汽车推出的长续航版车型,搭载的正是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了超过一千公里的续航,并且已经交付给用户,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

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产业链。

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到中游的电池材料,再到下游的电池制造和整车应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生态。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龙头,它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有足够的市场、资金和应用场景去支持新技术的研发和迭代。

而且,我们还懂得集中力量办大事,在2024年成立了国家级的固态电池创新平台,把顶尖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在一起,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这种产业协同的力量,是任何一个单打独斗的国家或企业都难以匹敌的。

所以,回到最后的问题,中日谁能赢?

日本的优势在于起步早,基础研究扎实,专利积累深厚,像一个内力深厚的学者。

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执行力、务实的技术路线、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更像一个招式灵活、实战经验丰富、而且身后有整个门派支持的年轻高手。

这场竞赛的终点,不只取决于谁的理论更先进,更取决于谁能率先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用得放心的好产品。

从目前来看,虽然日本在理论上依然领先,但在产业化落地的赛道上,中国无疑已经跑在了更靠前的位置。

这场关乎未来汽车工业格局的较量,正变得越来越精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