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始终被视为日本制造业的基石,其发展轨迹往往映射出日本经济的整体走向。近年来,得益于俄罗斯市场的积极推动,中国汽车出口量迅速增长,从而取代日本,荣登世界第一的位置。对于中国超越日本的现象,不少分析认为,俄罗斯市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背后的逻辑究竟如何?
回顾日本汽车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当时,吉田真太郎创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即后来的五十铃汽车),并推出了本国首辆国产汽油车“太古里1号”。随后,日本涌现出多家汽车制造企业,最初主要模仿欧美车型。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为汽车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到了上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重创传统欧美车企,日本品牌则凭借节能与可靠性顺利崛起,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不久之后,日本的汽车产品出口全球,逐步形成继美欧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工业中心。汽车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分量极其突出,贡献了约10%的GDP,占据制造业产值的40%左右,相关就业人数超过530万。201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首度超过德国,连续六年保持全球出口领先地位,直到2022年。2023年日本失去了这一优势,由中国取而代之,全球出口头把交椅落入中方之手。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相对较晚,长期受制于外资和合资品牌,国内市场曾大部分被国外车企牢牢占据。至于海外市场,更是寥寥无几。2000年,中国汽车出口仅为1.7万辆,而当年日本出口高达472万辆,差距不言而喻。直到2012年,中国的年出口量才突破100万辆,但很长时间都停滞不前,没有明显上升。
情势直至2021年才出现逆转。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中国的出口规模出现突破式增长。当年出口总量达到210万辆,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三;202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升至310万辆,稳居全球第二。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高达491万辆,相较之下,日本同期出口为442万辆。中国由此在汽车出口领域首次超越日本。
分析中国实现突破的原因,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关键。中国政府多年前便着手布局和政策引导,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中国无论是在核心技术研发,还是在产业规模、供应链协同与产品标准设定方面,都形成了相对优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崛起,进一步催生了整个行业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乘胜追击的过程中,俄罗斯市场无疑充当了重要的“助推器”。近两年,随着俄乌局势的变化,中俄双边贸易不断增强,汽车成为出口合作的重点领域。2023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达到90万辆,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近五分之一。俄罗斯跃升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并且对中国整车及零部件的依赖日益加深。
这一趋势在俄境内汽车品牌销量榜单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尽管拉达这一本土品牌仍保持第一(市场份额占30.6%),但排名靠前的第二至第六名均为中国品牌,其中包括奇瑞、哈弗、吉利、长安、奇瑞星途等。数据显示,去年俄罗斯乘用车市场中,韩、日及欧洲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下降至4%左右,美国品牌更是仅剩1%。本土品牌份额上升到33%,而中国品牌则快速增长至49%,成为俄罗斯市场中最具份额的外来力量。
由此可见,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以及国际市场新格局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在这个转折点上,俄罗斯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开放,成为中国品牌加速崛起的关键外部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