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无故自开引热议,客服回应误触真相曝光

一辆停在门口的车,没有钥匙,没人靠近,突然自己启动,缓缓驶离。屋内的人冲出追赶,镜头剧烈晃动——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9月30日山东威海一位小米车主的真实经历。

视频上传网络后,短短几小时内,#小米汽车自己开走#冲上热搜。人们惊疑:智能汽车是不是“有了思想”?它会不会在某天突然失控,把我们抛下,甚至带来危险?

小米公司迅速回应:车没“成精”,是人误触了手机。经过数据核查,车辆在事发时段接收到了来自男车主iPhone 15 Pro Max的远程泊车辅助指令。手机蓝牙在有效范围内,系统判定为合法操作,执行了泊出动作。调查排除了车辆质量问题,也排除了外部入侵。真正的问题,出在人与机器的“信任错位”上。

这并非孤例。2023年,全球多地报告特斯拉Model 3因手机APP误触导致车辆自动启动;2022年,广东一名比亚迪车主的车被邻居手机误控启动;2021年,美国NHTSA调查丰田RAV4 Hybrid因蓝牙信号异常出现“自动前进”;德国也曾有奔驰EQC因信号干扰触发自动泊车。智能汽车的“误启动”清单,正悄然变长。

这些事件背后,是同一个技术逻辑:手机即钥匙,蓝牙即指令。厂商为便捷而设计的“无感连接”,在某些时刻成了风险敞口。系统默认“能连即可信”,却未充分考虑用户真实行为场景。一次误触、一次信号干扰、一次设备识别混淆,都可能触发一次“自动驾驶”。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车辆行为不再依赖物理操作,用户便失去了对控制权的直观感知。我们不再拧钥匙、踩刹车,而是依赖APP、蓝牙、云端——控制变得隐形,责任却依然落在驾驶者肩上。当车“自己开走”,我们该怪谁?手机?系统?还是那个“可能”误触的自己?

小米客服最初将设备型号说成iPhone 16,暴露了服务体系对技术细节的生疏。但这不只是话术失误,而是整个行业在“智能解释权”上的准备不足。用户要的不是日志截图,而是清晰、可理解的因果链。当厂商用“后台数据显示”来终结争议,实际上是在用数据权威压制认知落差。

解决之道,不在退回机械时代,而在重构人机信任机制。第一,所有远程控制功能必须强制二次确认,哪怕牺牲一点便捷;第二,厂商应提供“操作预览”功能,让用户在指令执行前看到即将发生的动作;第三,数据透明应成为标配——用户有权实时查看“谁、在何时、发出了什么指令”。

技术不会停下脚步,但信任必须慢下来建立。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在于它能多“聪明”地自己开走,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安心地,把它留在门口。

真正的智能,是让人类始终知道,谁在掌控方向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