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海新能源汽车国补的最后一天。也是旧车置换和牌照申领补贴双重截止。说实话,这一刻我等了好久。
我手头这辆荣威RX5,八年了。跑了差不多18万公里,油耗费钱又操心。朋友还骂我老牛拖车,但一想到新车价格和家里预算,我又打消了换车念头。去年年底,国补还剩一万多,我想去申请,结果发现流程繁琐,材料还得从4S店慢慢凑。推诿拖延比做事还磨人。然后,就一直拖着。
这次国补额度一口气涨到1.5万,老实说,是我挺意外的。记得前几次政策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数字挺水,套路多,真走流程才知道,一次能优惠这么多,还是稍感实惠的。申请旧车置换,提交材料后,昨天晚上接到通知了,成功了。心里那个激动啊,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
我跟修理工小李聊起这事儿,他说:车是老了点,但你这发动机保养得还算扎实。换掉确实值,省下油钱再说,万一出事单修费更高。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脑子里顿时蹦出一个数字:RX5平均百公里油耗7.8L左右,这掐指一算,我这车过去几年差不多花了我三万块油钱,这还不算因为磨损导致的零部件换新。
换新车,这一头是1.5万的国补,还有免息贷款叠加,整体购车成本相比直接买没补贴车快节省个10%-15%(估算,有样本比较少)。渠道上,比我身边几个朋友买的同价格SUV,像本田CR-V和丰田RAV4,走普通贷款,压力大得多。说真的,政策真是给了不少实打实的优惠。供应链这块子,车企现在压力不少,有些零部件还在缺货期,导致交付延迟。我朋友的车厂客户经理就说:大件这东西,跟赶工地似的,材料图纸一旦改动,人手不够,车就发不出去。
我这话说得有点大。毕竟一线研发里头,改动也是谨慎的,更像是逐步试错调节,而不是一刀切。就像我以前干研发的时候,改发动机缸径或者油泵设计,已经经过不断测试,不能着急求快,出个问题全车都得重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同期RX5二手残值跌了个10%,但这波政策出来,估计明年会拉回一些。虽然不确定,但凭我经验,消费者对补贴和免息这类促销反应很快,跟车企的期望差不多。卖场里销售跟我说,现在续保客户转介绍比以前多了,买旧换新政策直接刺激到潜在用户。
说到销售,唉,那事儿我就有点嫌麻烦了。买车本来还挺简单,结果翻资料,弄一堆证件,贷款审批,绿牌申请,有时候感觉跟搞科研申报一样繁琐。销售姐还笑说:各位老铁,这年头要想买车,得先配个会十项全能的行政助理。我差点笑岔气。
不过说回来,这补贴政策到底值不值呢?我不确定。比如我问过一些邻居和同事,有人觉得国补涨了点,就是政府花钱给车企买销量;有人说至少省了钱能买好点车。你们怎么看?到底咱们这层面拿补贴是捡了便宜还是被套牢了?
牌照申领马上也进入摇号阶段了,中国一线城市这牌照政策说来话长。我见过不少人特地去跑手续,还买了所谓绿牌车,怕摇不到。供应链紧张导致不光是产能紧张,很多芯片和材料抢不到,直接影响交付节奏。各地政策倒逼新能源车企要创新,同时放缓产能扩张,形成一个挺复杂的博弈。就算你有国补,有牌照,买到车的时间也不一定短。
(跑题说一句)前几天我去了一趟车展,突然发现这些新车设计风格越来越统一了,是我审美疲劳还是供应链驱动的趋势?零部件统一规格,车身模块化,好像都是为了节省研发成本和提速量产。听车厂技术总监说,这种标准化让他们研发时更加像拼乐高,零件搭配更灵活。说白了,就是研发像在玩积木,但背后供应商压力山大,谁先涨价那个车间就苦不堪言。
这点我体会最深。咱搞研发的,特别是零部件供应,恨不得供应链跟家里买菜一样简单,牛肉不够换豆腐,照单全收得了。但事实是每次改一个供应商报价,都可能砸了整车成本预算,大工程头疼死。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买车的决策到底有多少是被政策影响的?还是纯粹心里价位决定?我这次申请旧车置换,算是被优惠加速了行动,心想得趁着政策窗口期。
话说回来,明年后国补退坡后,车价会不会涨起来?特别是国产品牌,我听某厂家内部会议的聊法,他们觉得过渡期会很难熬,不确定性极大,这到底会不会导致部分车型库存增加?库存一多,价格反而要跌?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张我RX5第一次做大保养的发票,才花了不到1000块,那时候新补贴才刚刚开始。在我看来,补贴再多,也不能完全盖过养车本身的辛苦和烦恼。汽车不是单纯商品,它还占据了人很多生活、情绪和经历。
最后想问问,你们觉得,这波补贴真能帮助咱普通家庭实打实省下多少?还是只帮了车企一点?买新车到底是为了省钱还是单纯享受新技术?这事我还真没想明白。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