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 在2025年的纯电车市场,卖到10万辆居然连前十名都挤不进去! 1-8月的销量数据显示,整整12款车型突破10万辆大关,榜单第十名的五菱缤果销量是102,226辆。 这意味着月均销量不到1.3万辆的车型,连门槛都摸不着。
曾经稳坐冠军宝座的特斯拉Model Y,这次也只能以241,670辆的成绩屈居亚军,被吉利星愿以295,271辆反超。 这场销量大战,改写了纯电市场的竞争规则。
2025年1-8月,中国纯电车市场简直像开了挂。
整体销量爆发式增长,累计有12款车型销量突破10万辆,超过70款车型销量破万。 这种增长势头让人想起几年前燃油车市场的黄金时代,但纯电车的速度明显快得多。
从数据来看,消费者对纯电车的接受度已经进入新阶段,不再是小打小闹的试水,而是大规模换车潮的开始。
吉利星愿成为最大黑马,以接近30万辆的销量拿下冠军。
这款车上市时间不算长,却能稳坐头把交椅,说明产品定位精准。 特斯拉Model Y虽然丢了冠军,但24万多辆的销量依然强势。
五菱宏光MINIEV守住第三名,236,229辆的成绩证明微型电动车市场依然坚挺。 这三款车构成第一阵营,彼此差距不大,竞争异常激烈。
比亚迪在榜单中表现抢眼,海鸥卖出220,884辆排在第四,元PLUS 101,271辆位列第十一,海豚89,955辆紧跟其后。
秦PLUS EV和宋PLUS EV也都超过7.8万辆。 比亚迪的多款车型齐头并进,显示出其在纯电领域的全面布局能力。 从微型车到SUV,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它的身影。
新兴品牌方面,小米SU7成为现象级产品。
199,950辆的销量让它冲进前五,作为新晋品牌,这样的成绩出乎很多人意料。 小鹏MONA M03也卖出117,388辆,排在第七位。 这两款车的成功,说明市场对新品牌并不排斥,只要产品力够强,消费者就愿意买单。
传统车企转型中,长安Lumin卖出101,136辆排第十二,五菱缤果102,226辆排第十。 这些车型在微型电动车市场根基深厚,虽然增速不如新势力,但销量稳定。
中端市场里,银河E5卖75,421辆,奔腾小马64,362辆,AION Y 56,942辆。 这些车型在10-15万价格区间厮杀,竞争最是惨烈。
合资品牌阵营里,特斯拉依然是领头羊。
Model Y和Model 3分别卖出241,670辆和119,509辆,排在第二和第六。 但其他合资品牌表现平平,大众ID.3只有29,313辆,排在第三十八位。 德系品牌在纯电领域的转型,明显慢了一拍。
豪华品牌方面,宝马i3卖出16,586辆排第五十四,iX1和iX3都不到9000辆。 奥迪Q4 e-tron仅6,080辆排第九十一。 这些数字看着寒酸,反映出豪华品牌在纯电市场还没找到感觉。 价格高、续航短、智能化落后,让它们难以与国产车型抗衡。
日系品牌中,丰田算是转型较快的。
广汽丰田铂智3X卖出33,748辆排第三十二,bZ3卖15,595辆排第五十六。 日产N7有26,491辆排第四十二。 日系车在省油、可靠方面的口碑,没能完全转化到纯电领域。
新兴合资品牌如极狐阿尔法S5卖25,389辆排第四十三,smart精灵1卖14,289辆排第六十。 这些个性化车型销量不算高,但稳住了细分市场。 极氪001卖24,126辆排第四十五,极氪7X卖40,615辆排第二十六,显示吉利高端品牌逐步成长。
从价格区间看,市场分层清晰。
10万以下市场,五菱宏光MINIEV、长安Lumin等车型主导,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10-20万区间最热闹,海鸥、元UP等车型扎堆,这是家庭购车的主力价位。 20万以上市场,小米SU7、Model 3等车型各显神通,智能化成为竞争焦点。
细分市场方面,微型车、轿车、SUV都有代表车型上榜。
五菱宏光MINIEV和长安Lumin主打城市代步,Model Y和小米SU7瞄准中产家庭,海鸥和元PLUS覆盖实用型用户。 这种多样性说明纯电车市场已成熟,不再是单一品类打天下。
区域销售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仍是纯电车主力市场,但三四线城市增速加快。 充电设施完善和购车补贴政策,让更多中小城市消费者加入纯电行列。 这种扩散趋势,为市场增长提供新动力。
技术层面,续航提升是关键。
多数新车型续航超过500公里,快充技术普及让补能更方便。 电池成本下降也推动价格走低,10万左右就能买到续航不错的车型。 这些进步消除消费者顾虑,推动销量增长。
供应链方面,国产电池厂商产能充足,电机、电控系统自主化程度高。 这确保车企能稳定交付,不会因缺件影响销量。 完善的产业链是销量爆发的幕后推手。
政策环境继续利好新能源车。
购置税减免、牌照优惠等措施延续,刺激购车需求。 部分城市燃油车限行限购,间接推动纯电车销售。 政策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