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网上吹,说什么三四十万的BBA都成了穷人车,仿佛现在出门不开个保时捷,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都想替太阳给你来个趔趄,让你感受一下什么是宇宙级的物理教育。
这已经不是凡尔赛了,这是大型赛博精神病现场,属于三体人看了都想连夜重启地球文明的那种。
不装了,摊牌了,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车圈的底裤扒下来,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叫数据。
很多人一看到数据就头疼,觉得那是冷冰冰的玩意儿,没有社交媒体上小姐姐摇晃的红酒杯来得真实。
但魔鬼,或者说现实,恰恰就藏在这些数字里。
中国汽车保有量是三亿多,全球第一,666。分到每家每户头上,大概是两户人家摊一辆私家车。这个数字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它不像存款和房贷,动不动就把你平均到马云那边去。你家能有三辆车就算顶天了,你见过谁家买个十几辆车当压缩毛巾一样囤着吗?所以这个平均数,它没那么大的水分,它很诚实。
诚实到什么地步?诚实到直接告诉你,中国卖得最好的车,从来就不是那些在短视频里闪闪发光的梦想座驾。
2021年的销量排行榜这玩意儿,它不是数据,它是民意的“验伤报告”。排名前十的是谁?轩逸、朗逸、五菱宏光MINI、哈弗H6、卡罗拉……
你看,全是熟人。
这些车的指导价,基本都在8万到13万这个区间里反复横跳,五菱宏光MINI更是重量级,直接把价格干到了修仙小说里练气期的水平。
前十名里,别说BBA了,连个超过20万的车影都没有。
这他妈才是现实!
这些车才是中国马路上真正的主力军团,是沉默的大多数,是维持这个国家交通系统运转的“工蚁”。它们不出彩,不性感,甚至有点无聊,但它们撑起了基本盘。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一样,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和偶尔响起的ETC扣费声。
那所谓的豪车呢?
宝马5系,够有面子了吧?职场精英标配,相亲市场上的硬通货。去年卖了17万多辆,在总销量榜里排第17名。
听着还行?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它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连个水花都算不上。前30名里,也就宝马5系、3系和特斯拉Model Y这三根独苗,加起来也就占了去年总销量的2.4%。
超过九成的中国司机,开的都不是这些玩意儿。
所以,如果你能开上一辆三十多万的奔驰宝马奥迪,你已经干掉了全国九成的车主。这不叫穷人,这在古代得叫“乡贤”,是能在村口修桥铺路的大善人。
至于百万豪车,那更是凤毛麟角。奔驰S级,大哥的座驾,一年卖两万多台。什么概念?跟五菱宏光MINI比,人家一个月的零头都比你一年的销量多。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直接把你的服务器给扬了。
为什么现实如此骨感,但网上感觉遍地都是豪车?
因为你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被精心算计的资源。
豪车就像是高光下的演员,它一出场,所有的追光灯都打在它身上,让你觉得整个舞台都是它的。而那些十几万的家用车,就是台下的观众,密密麻麻,但你一个也看不清。
这就是社交媒体的“品牌玄学”。
为什么还有人哭着喊着要上BBA的车?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一个真的需要考虑下个月房贷和孩子补习班费用的社畜,我跟你讲,这事儿不能纯看性价比。
因为奔驰最值钱的,从来就不是它的发动机变速箱,而是那个三叉星徽。那玩意儿不是车标,是图腾,是现代社会的护身罩,是行走在人间的“免喷权”。你开个奔驰去谈生意,对方就是会下意识地高看你一眼。这不科学,但它很现实。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玄机,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你又不能纯粹说他们傻。这种安全感,有时候你还真得花钱买。
我有时候在停车场,看着那些车,就想起小时候我爸骑的二八大杠,那会儿觉得能有个永久牌自行车就顶天了。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还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大学生,他们对钱的认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之前有个调查,说67%的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后能年入百万。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正在吃泡面,差点没给我直接呛过去。
兄弟,醒醒,别修仙了。年入百万是什么概念?那是金字塔尖上都得踮着脚才能够着的位置。能买得起15万的车,对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意味着他是同龄人里的中高端人才了。但在网上,这叫“拿不出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验伤报告”的比喻可能有点狠,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不服不行。
这种错位感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比较”的毒瘾。
你的手机要比别人新,你的衣服要比别人潮,你的车,自然也要比别人贵。你获得快乐的方式,不是源于自身的成长,而是源于对他人的俯视。
当你的自信是建立在俯视别人的基础上时,那你一旦被别人俯视,就会立刻陷入无尽的自卑。
这就是一场无间道的死循环,一场掀桌子式的竞争,到最后大家都没得吃,只能一起饿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穷人开宝马了,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要用一个铁壳子来证明自己活得还行?
答案很简单,因为除了这个,好像也没啥能证明的了。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