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

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各种新闻看的人眼花缭乱,有时候觉得比看电影还刺激。

就说两件最近发生的事,放在一起看,就特别有意思。

一件是,那个差不多已经凉透了、老板都跑到国外的威马汽车,居然传出消息说要“复活”了。

另一件是,韩国现代旗下的高端品牌捷尼赛思,号称是豪华车,进了中国市场好几年,车没卖出去多少,一年却能亏掉30个亿,现在连中国区的负责人都传出要走人了。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一个看起来已经没救的,居然有人想拉一把;一个背后有大集团撑腰的,反倒快撑不下去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背后反映出咱们现在的汽车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样。

咱们先说说威马汽车这事。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威马当年也算是造车新势力里挺有名的一个,但后来因为各种问题,资金链断了,车也停产了,公司基本上就停摆了,欠了一屁股债,创始人沈晖也去了美国,大家都觉得这个品牌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

可就在前不久,突然冒出来一份文件,叫做《新威马汽车致供应商白皮书》,说要成立一个“新威马”,而且计划都写得明明白白,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这个计划说,有个叫深圳翔飞的公司要来投资,第一步是今年9月份就让工厂重新开工,生产以前卖得还不错的EX5和E.5这两款车,目标是先生产销售一两万辆。

然后还有第二步、第三步,说到2030年,年产量要达到100万辆,年收入1200亿,要成为行业里的新标杆。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这个目标一出来,懂行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太现实。

为什么呢?

咱们看看现在的威马是个什么情况。

根据公开的信息,威马现在欠的债加起来有两百多亿,而它自己全部的资产估值才41个亿,这窟窿也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一个汽车品牌,最值钱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威马闹出这么多事,车主售后没保障,车子坏了都没地方修,普通老百姓谁还敢买它的车?

信任一旦没了,再想建立起来,比登天还难。

再说了,现在汽车市场竞争多激烈啊,比亚迪、华为问界、理想、小米这些牌子打得不可开交,技术更新换代那么快,一个已经掉队两年多的品牌,想靠着老车型重新杀回来,还要在几年内做到100万辆的规模,这比去年卖了四十多万辆的鸿蒙智行还厉害,听起来确实像是在画大饼。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那么,既然这个目标这么不靠谱,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出来接盘,并且高调地宣布这个计划呢?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不在于威马能不能真的“复活”,而在于谁在背后操盘。

经过一番深挖,大家发现,那个叫“深圳翔飞”的公司,背后真正的老板是宝能集团。

提到宝能,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就是那个前几年在资本市场很活跃,后来搞房地产、造车都陷入了巨大困境的公司。

宝能自己现在也是一身的麻烦,欠了大量的债务,急需找到新的出路,需要一个能让资本市场和债主们看到希望的新故事。

这么一想,事情就清楚了。

宝能接手威马,可能根本就没指望威马能立刻起死回生,卖出多少辆车。

它看中的是“盘活威马”这件事本身。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你想想,威马再怎么说也是个曾经的明星企业,有自己的工厂、生产线和一定的技术积累,算是个“现成的壳”。

如果宝能能通过操作,让威马的工厂在政府的关注下重新响起机器的轰鸣声,哪怕只是象征性地生产几辆车,这就构成了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这个“威马复活”的故事,讲给资本听,讲给债权人听,可比宝能自己在那喊“我还能行”要动听得多,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喘息的机会。

所以,与其说是威马复活,不如说是威马成了宝能自救棋局里的一颗棋子,它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而是彻底沦为了资本的工具。

说完了威马,我们再来看看捷尼赛思。

这个牌子的情况正好相反,它不缺钱,也不缺背景。

它是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现代起亚旗下的豪华品牌,就相当于丰田有雷克萨斯,本田有讴歌一样。

按理说,有这样的家底,在中国市场应该能混得不错。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它的脸。

它2021年第三次进入中国市场,声势浩大,结果四年下来,总共才卖了不到一万辆车。

销量惨淡就算了,更可怕的是亏损。

有数据显示,捷尼赛思在中国一年要亏掉30亿人民币。

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算一下,它每卖出去一辆车,平均就要搭进去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费用,这生意做得让人看不懂。

捷尼赛思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说白了,就是严重的水土不服,从根子上就没搞懂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首先是时机不对,它在2021年大张旗鼓进来的时候,主打的还是传统的燃油车,强调什么操控、驾驶乐趣。

可那个时候,中国的汽车消费风向已经完全变了,大家都在谈论新能源、智能座舱、自动驾驶。

当中国的“蔚小理”们用大彩电、冰箱、沙发和智能语音助手重新定义豪华车的时候,捷尼赛思还在讲一些老派的故事,这显然已经落伍了。

其次,它的产品完全没有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去做调整。

中国人买车,尤其是这个价位的车,非常看重空间、舒适度和科技感。

比如捷尼赛思的G70轿车,为了追求所谓的极致操控,把后排空间做得非常小。

这在欧美可能行得通,但在中国,很多车主买车是要兼顾家用的,后排经常要坐人,这么小的空间谁会买单?

还有它的纯电动车GV60,价格卖得不便宜,但车里的智能化体验,跟同价位的国产车一比,简直就像是上个时代的产品。

威马复活了,捷尼赛思年亏30亿却无人知,差距为何这么大?-有驾

这种固执和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漠视,是它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最后,品牌建设也几乎是空白。

四年过去了,很多人走在路上看到捷尼赛思的车,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牌子。

花了那么多钱搞营销,结果连最基本的品牌认知度都没建立起来,钱都打了水漂。

它就像一个身穿华服的贵族,想来中国这个热闹的集市上做生意,却始终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也看不懂大家到底喜欢买什么,最终只能被晾在一边,无人问津。

把威马和捷尼赛思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我们普通老百姓其实能看明白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那个随随便便就能来淘金的地方了。

它变得非常成熟,也非常残酷。

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你不管是像威马那样想靠资本故事“投机取巧”,还是像捷尼赛思那样带着国际品牌的傲慢“想当然”,最终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教训。

在这里,只有那些真正沉下心来,尊重市场、研究消费者、拿出有诚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这个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考场,任何的侥幸心理和投机行为,最终都会被淘汰出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